返回上一级

U秀 | 从BNBU到耶鲁:从“不敢想”到“我能行”

发布日期: 2025-03-21 打印

高考前,张芷晴喜爱的化学老师送给她一句话:“付出终有回报”。当时的她不会想到,这句话将成为贯穿她大学四年的注脚。

从总觉得自己“基础薄弱”,到拿下北师港浸大(BNBU)一等奖学金,再到收获常春藤名校的橄榄枝,这位2025届统计与数据科学系的准毕业生用四年时间实现蜕变,更收获了两个比录取通知书更加珍贵的认知:

“我能行。”

“我找到了愿拼尽一切努力的热爱。”

张芷晴

● 2025届统计与数据科学系

● 获耶鲁大学生物统计学硕士录取通知书


蜕变

蜕变的开始,或许发生在大一的线性代数课上。当许敏华博士用清晰的逻辑教授线性代数时,张芷晴发现,那些看似艰深的知识并没有想象中的难以掌握。数学的乐趣与亮眼的成绩一起到来,“我能行”的种子悄然萌芽。

统计与数据科学系的老师们就像引航灯塔,张芷晴特别提到,叶华军教授、邓宇辉教授、彭小令博士、张展荣博士、张博海博士等老师的课堂和指导在学业上给了她很大启发,让她逐渐建立起专业自信。


张芷晴在课堂上做的笔记

而大一暑假时参加的海外项目,更让去到牛津大学课堂的张芷晴感受到自己的潜力。

在牛津大学的第一节课,老师就布置了编程作业。但彼时她仅掌握线性代数与微积分的基础知识,面对陌生的代码界面,手足无措的她“真是边哭边敲键盘”。

那段学习时光里,一切都极具挑战。可当成功通过课程考核时,张芷晴惊觉,原来就算一开始什么都不懂,自己也能通过一步步学习,完成作业。

经过系统学习后,张芷晴喜欢上了编程。闲暇时,她会用代码绘制圣诞树、烟花和生日祝福,当作课余解压放松的方式。

张芷晴用代码绘制的圣诞树

“我能行”的信念扎根落地,是张芷晴第一次拿到大学奖学金的时候。未曾设想的荣誉,在她的努力学习与不懈坚持下终于到来。那一刻,高中化学老师的赠言成为现实。而后每年,奖学金都如期而至。


BNBU招生宣传活动,张芷晴回母校广东广雅中学宣讲


享受动脑的过程

有了信心,张芷晴萌生了做科研的想法。统计与数据科学系的贺平博士是她最常咨询的对象:“我喜欢贺老师,她温柔有耐心,学术能力也很出色。”每次下课,张芷晴都会询问贺老师有没有自己能参与的项目。在张芷晴的主动出击下,大三时,她得以跟随贺老师开启了自己的科研之路。


张芷晴(右)与贺平老师

科研不轻松,停滞不前、徒劳无功,各种困难阻碍都可能出现。在张芷晴进组之前,贺老师就提醒她要做好准备。

但张芷晴对此十分积极:“我最大的优点是,只要我喜欢一件事情,我就能坚持下来。我觉得只要肯努力,万事皆有可能。”

也正是出于热爱,张芷晴的大学生活过得充实且忙碌,尤其从大三开始,她做科研、写论文、完成专业课作业、实习、准备语言考试、申请研究生……张芷晴笑言,高中都没这么拼过。

而“付出终有回报”,再次应验。

去年,张芷晴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撰写的论文获得智能计算与机器人国际会议(ICICR 2025)录用。今年五月份,张芷晴还将参加该会议并作报告。

耶鲁大学生物统计学硕士的Offer也被她成功拿下。未来,张芷晴希望在耶鲁继续深造,不断攀登科研高峰——在过去的科研过程中,她发现自己很享受动脑筋的状态。

回望来路,张芷晴用四个词总结自己的大学生涯:感恩、选择、坚持、努力。她感恩高中老师和大学老师对她的支持与鼓励,也感谢家人与自己选择了北师港浸大统计学专业,让人生有了不一样的路,更感激这四年自己的坚持与努力,完成了一场曾不敢想的蜕变。

而今,这个自信且坚定的女孩正在奔向更辽阔的远方。

来源 | 新闻公关处

文字 | 宋可嘉 邓雅文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排版 | 宋可嘉

最后更新:2025-03-26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