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师香港浸会大学(BNBU)理工科技学院(FST)师生学术成果频获国际认可,一起来看看——
两学者荣登“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2025年3月,爱思唯尔(Elsevier)发布202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Highly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理工科技学院方开泰教授和徐宝军教授凭借突出的学术影响力,分别入选统计学和化学学科榜单。



方开泰
北师港浸大讲座教授
统计与计算智能研究所所长
方开泰教授是国际知名的统计学家,在实验设计、多元分析与统计应用等领域成果丰硕,已出版专著、教科书24本,发表研究论文300多篇、科学普及和综合评论45篇、数学和统计文化文章16篇。其研究在推动统计学理论发展的同时,还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医学和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因在均匀设计理论方面作出奠基性贡献,被称为“均匀设计之父”。

徐宝军
北师港浸大讲座教授
生命科学系系主任
徐宝军教授的研究涵盖食品科学、天然产物化学、功能性食品研发、生物活性评价、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等多个领域,共发表论文380余篇,其中SCI国际期刊发表论文350余篇,10篇ESI高被引论文,2篇ESI热点论文;主编出版英文书9部,英文书章节10篇。其论文被广泛引用,并为公众的健康消费观念提供指引。
投身科研,学子积极探索前沿领域
日前,计算机科学系多组学生论文获全球多媒体技术及其应用领域顶级会议——2025年IEEE多媒体与博览会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 & Expo,ICME 2025)接收。
在夜间、低能见度等极端场景下,实现可靠感知对自动驾驶、具身智能、智能监控等至关重要。为提升有效感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21级本科生郭禹辰、徐若翔和李榕成,在苏伟峰教授指导下撰写的论文《DAE-Fuse: 一种多模态图像融合的自适应判别式自动编码器》(An Adaptive Discriminative Autoencoder for Multi-Modality Image Fusion)针对当前多模态图像融合技术的局限性展开攻关。

(左起)徐若翔、郭禹辰、李榕成与苏伟峰教授
论文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两阶段判别自编码器框架——DAE-Fuse,进一步提升了多模态图像融合技术生成结果的清晰度和自然性,并将图像融合技术从静态图像扩展至视频领域,为自动驾驶、具身智能、智能监控等应用场景提供了更实际可行的解决方案。

模型框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21级本科生刘俊邦、黄恩培在张慧教授指导下完成的论文《对比高斯:基于对比学习与高斯溅射的高保真三维内容生成》(Contrastive Gaussian:High-Fidelity 3D Generation with Contrastive Learning and Gaussian Splatting),则关注到计算机领域的另一热点:由单视图图像生成三维内容。
论文提出了一个新的生成方法Contrastive Gaussian,将对比学习集成到生成过程中,通过使用感知损失,有效区分正负样本,提高三维内容的生成质量;进一步采用超分辨率模型并引入三元组损失函数,以增强样本区分度并改善对比学习,不仅获得纹理精准保真度和几何高度一致性,而且在运算速度上实现显著提升。

Contrastive Gaussian生成模型质量显著提升
人工智能专业2021级本科生李宇健作为第一作者撰写、范文涛博士指导的论文《基于三模态对齐增强视听分割》(Boosting Audio-Visual Segmentation via Triple-Modalities Alignment)聚焦视听分割领域,旨在精确分割出视频画面中与特定声音源对应的物体或区域。
为解决现有分割方法集成效果不佳、性能下降等问题,论文提出了一种三模态对齐方法(TM-align),利用多模态大型语言模型结合音频信号、视频图像与文本提示,通过有效对齐这三种模态减少冗余计算,提高视听分割整体性能。

三模态对齐
在环境与能源领域,北师港浸大学子亦大展身手。
环境科学专业2023级本科生杜若馨,以第二作者身份在能源与可持续发展领域国际高水平期刊《先进能源与可持续性研究》(Advanced Energy and Sustainability Research)上发表论文《增强黄粉虫对塑料的分解能力:营养氨基酸与水的作用》〔Enhancing Plastic Decomposition in Mealworms (Tenebrio molitor): The Role of Nutritional Amino Acids and Water〕,论文通讯作者为北师港浸大生命科学系助理教授梁志文博士和香港浸会大学化学系助理教授吕育儒博士。

杜若馨在北师港浸大环境科学实验室
作为北师港浸大与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开展的研究项目的成果之一,该论文发现,黄粉虫体内氨基酸的必需性和丰度显著影响着其降解塑料的速率,同时水与单一游离氨基酸溶液均能有效减少黄粉虫的同类相食行为,并增强其营养价值。这些发现为提高黄粉虫降解塑料效率提供了更科学的依据。

论文探索黄粉虫降解塑料机制
在日前召开的第十五届未来环境与能源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ture Environment and Energy,ICFEE 2025)上,北师港浸大博士研究生王修志参会,并在“环境污染监测和生态修复”分会场作《城市化及景观因子对黑脸琵鹭生境利用的影响:以中国粤港澳大湾区为例》〔Influence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landscape factors on habitat utilization of the Black-faced Spoonbill (Platalea minor): A study i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China〕主题报告,分享了其所在研究团队近年来在粤港澳大湾区对世界濒危保护物种黑脸琵鹭所做的保育研究,荣获该分会场最佳报告奖。

王修志在会议上作报告
王修志本科毕业于北师港浸大环境科学专业,现正攻读香港浸会大学与北师港浸大联合培养的生物学博士学位。他表示,他在科研水平和学术交流能力方面的持续成长,既得益于其导师——北师港浸大生命科学系副教授詹肇泰博士的系统性学术培养,也离不开其所在研究团队的协作与支持。团队本科生通过科研实习项目和毕业论文参与了项目前期数据收集、地表特征分类等基础工作,为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持。

王修志(右)和詹肇泰博士开展黑脸琵鹭调查工作
来源 | 理工科技学院 新闻公关处
编辑 | 邓雅文 宋可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