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U秀 | 于卓涵:叩问历史,跨界逐梦

发布日期: 2025-07-09 打印

俯身于探方之中,手铲轻刮着湿润的泥土,下一铲会遇见什么?是罗马士兵遗落的钱币,还是先民生活的碎陶?这种对未知的期待,如同心跳般鼓动着于卓涵 —— 那是她首次田野考古的体验。

从北师香港浸会大学(BNBU)全球化与发展专业,到伦敦大学学院(UCL)亚洲考古与遗产硕士,再到即将启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考古学博士之旅,于卓涵的故事,是一场从兴趣到专业的深耕,更是 “在 BNBU,成长无边界” 的生动注脚。

于卓涵

北师港浸大2023届全球化与发展专业

伦敦大学学院亚洲考古与遗产硕士

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考古学博士研究生录取


源自兴趣:一粒种子的萌发

于卓涵对考古的兴趣源自初中时阅读的一本探险小说,书中探险队员们为保护“宝物”而经历的艰险情节,在她心中埋下了种子。而家庭的文化浸润让这粒种子悄然扎根——爷爷研墨挥毫、奶奶沉醉京剧的日常,使她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不断生长。

高中时,她一度被林徽因、梁思成守护古建筑的精神吸引,梦想成为那样的人。而参加北京大学考古夏令营的经历,拓展了她对考古的认知,使她对考古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博物馆展柜里的文物像在‘召唤’我,去探寻被时间封印的故事;讲座中考古学严谨的研究方法,更像磁石般吸引着我。” 自此,兴趣指引方向,推着她一步步走向专业领域。


学术成长:跨界探索与实践淬炼

高考填报志愿时,BNBU 的博雅教育理念打动了于卓涵,她选择人文社科学院社会科学系,后分流至全球化与发展专业(GAD)。在这里,她如饥似渴地选修所有与文化、历史相关的课程:印欧语系、拉丁语与罗马文化、文化旅游、佛教文化、尼罗河文明……构建起广阔的知识版图。

BNBU 开放多元的氛围与底层思维训练,成了她学术成长的加速器。“Monaco博士常说,十几年后你们可能不记得某个具体数据,但会记住学习和研究的底层逻辑。这对于人文社科至关重要。”于卓涵还特别提到一门深入探讨人类迁移的课程:“它教会我分析人类迁移的多元模式和影响因素,这种学术思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BNBU校园里中西结合的文化氛围亦是难得的养分。于卓涵在大一时便加入了BNBU“玉振金声雅乐团”,在笛篪组、鼓队中沉浸于古乐演奏,从礼乐制度的角度加深了对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南越国历史与音乐的理解。

于卓涵在制作排箫

于卓涵(左四)参加广东省大学生优秀艺术团队交流展示活动,《大濩》荣获乐器类甲组二等奖

在伦敦大学学院攻读硕士则为她带来更广阔的视野。她广泛涉猎亚洲考古、丝绸之路、遗产管理、古埃及文字等课程,进一步夯实专业基础,她的研究视角也从中国拓展至亚洲乃至全球,让她深刻体会到文明多样性的魅力。

理论之外,实践让她的认知更立体。在英国,她和田野考古学家一起参与了罗马时期沟渠和墓葬的发掘,学习测绘、采样、保护(如小心提取脆弱陶器)等流程。在敦煌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研究项目中,她与伙伴聚焦“敦煌墓葬艺术中的女性地位呈现”,获得“杰出营员”称号。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实习中,她参与文物建模、绘图以及考古资料的整理。在景德镇御窑博物院的陶瓷文化活动中,她学习瓷器鉴赏、纹饰演变分析,并动手参与瓷器绘制和3D建模。

这些经历让她更加深刻体会到考古学是理解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这门古老的学科充满魅力。

解读陶器专业课作业中的陶片

于卓涵参加田野考古时的器物出土单位号


师长护航:学术路上的温暖支撑

在 BNBU,师长的支持是她前行的重要力量。其中,与校长陈致教授的交流,让她至今难忘。当时,于卓涵在自学考古学过程中接触到“二重证据法”“三重证据法”等概念,心中产生了诸多疑问。“陈校是古文字研究的权威,我就鼓起勇气给他发了封邮件请教。”让她惊喜的是,陈致校长约她面谈,耐心倾听、悉心讲解,“那次交流让我感受到BNBU师长对学术探索的真诚鼓励。”于卓涵说。后来,陈致校长还为她撰写推荐信,为她的学术之路增添助力。

于卓涵说,在BNBU,她遇到了许多好老师:细致耐心的Monaco博士,情绪价值拉满的叶佳颖老师,非常包容的王翔教授,对生活充满热情的梁黎丽老师,严谨的Carlotta Viti教授和Julien Cooper博士等等,均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学识渊博又平易近人,是传道授业的典范。”


保持好奇,看见更广阔的世界

回顾BNBU的本科生活,于卓涵给自己的体验打了4.9星的高分(满分5星)。若说建议,她首推“少熬夜,健康是一切的基础。”她亦笑言希望图书馆增添咖啡吧台。但更重要的是,“永远保持好奇心,多走出去看看”。“本科时受疫情影响,我的社会实践不算多。多参与实践活动,能让你跳出校园,观察社会机器的运转,理解不同群体的生活,能让人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她提炼的 BNBU 文科生 “修炼手册”的 核心是 “开拓视野”:“人文社科底层逻辑相通,接触不同学科、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能获得多元视角,理解社会各要素的关联 —— 这是必备的能力。” 她自己的经历,正是这句话的最佳诠释。

即将踏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攻读考古学博士,于卓涵满怀期待。她希望结合国内外考古研究方法,深入理解考古学体系,为未来打下坚实基础。“社科大拥有丰富的国内外资源,相信能为我的学术与职业道路打开更多可能。”

与古老时空对话,

追寻文明源流,

于卓涵的求索,

正未有穷期。

来源 | 新闻公关处

文字 | 陈晓虹 宋可嘉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最后更新:2025-07-09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