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香港浸会大学最高学术委员会——教务议会(Senate)批准,由2013-2014学年入学的一年级生开始,UIC学士学位毕业所需修读的学分减少至132学分,其中24学分属新设的自由选修课。同时,通识教育和各专业课程设置进一步优化,给予学生更大的选课自由。这次课程改革将有助于UIC进一步落实打造一流博雅型大学,培养文理兼备的国际化精英人才的办学宗旨。
学术副校长徐是雄教授表示,UIC作为中国内地第一所博雅大学,经过八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肯定。此次课程改革,为UIC未来的学术规划和发展找到了更清晰的方向。
浸大行四年制成契机
这次改革的契机是浸大与香港其它公立大学的学士学位课程于2012年9月由三年制改为四年制,在课程设置、教学和学生考核方法上均有较大的改变。基于此,沿用浸大教学品质保证机制,毕业生同时获授浸大学位证书的UIC,在2011年启动了全面的学术检讨,重新审视课程大纲、教学和学生考核方法,在与浸大保持一致的同时,也因应中国内地环境的需要,进一步突出UIC作为博雅大学的特色。
学术检讨于2011年5月展开,对学生进行了“课业负担与课程”问卷调查。其后,从加拿大特聘的顾问陈孟贤教授进行了长达数月的调研,会见了数十位不同层次的教职员,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学生,以及浸大相关教职员,收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UIC的新课程大纲参考了浸大新四年制课程大纲和陈孟贤教授学术检讨报告的建议及师生反映的问题(例如:课时太多、课业太重、选修课可选择的较少等),经与相关教职员反复讨论,由UIC教务议会2012年4月18日会议和浸大教务议会5月28日会议正式批准。
新生毕业须修132学分
在新课程大纲下,学生毕业所须获得的总学分数由现时的140-143学分减至132学分,而浸大新学制要求的则是128学分。多出的4学分,属于UIC独特的全人教育体验学习课程。
这次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就是优化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在博雅教育中至关重要。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工作小组2007年在其报告书中指出,“通识教育是博雅教育的独特组成部分之一”,并形容其是“博雅教育的代言人(public face)”。现代知识更新换代很快,本科的学习未必决定学生未来的专业方向。因此,通识教育应给予学生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以及跨学科学习的可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学以致用的思维,并让学生具备良好的伦理道德和公民素质,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优化通识教育课程
新通识教育课程由32个学分的“核心课”(Core Requirement Courses)、12个学分的“分类选修课”(Distribution Requirement Courses)和4个学分的“全人教育体验学习课程”(Whole Person Education Experiential Learning Modules)组成。
值得一提的是,通识教育课程十分重视对学生中英双语运用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对中西文化的认识。一方面是因为UIC实施全英文教学,对学生英语水平要求较高,另一方面UIC在中国内地办学,学生对国情应有深入的了解。
此外,通识教育在课程设计上也尽量打破学科的界限,避免过于狭窄、艰深,侧重于让学生体验学科与生活的关系,培养他们的应用思维和批判思维。
全人教育体验学习课程是UIC创校后针对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并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成长这些特点而设计的,一向颇受学生的欢迎和家长的赞赏。新的全人教育体验学习课程共有7个模块,学生在修读完规定的4学分后,还可选读其它未读修过的模块。
增设自由选修课
新设的自由选修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成为独立的终身学习者,在校期间就开始自行制定学习规划。自由选修的24学分,可用来:(1)到海外学习一个学期;(2)选读辅修;或(3)修读更多通识教育课程(最多6学分)或其它专业选修课。
引进“效果为本”教学法
此次课程改革,还特别引进香港各大学在四年制下推行的教育理念——“效果为本”教学法(Outcomes-Based Teaching and Learning)。这种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只聚焦于老师如何教有所不同,它把教学的关注点转移到学生完成一门专业或单科后能取得什么“预设学习效果”(Intended Learning Outcomes),即学生学习完可以“做”什么。
“预设学习效果”分为“专业预设学习效果”(Programme Intended Learning Outcomes)和“单科预设学习效果”(Course Intended Learning Outcomes)。
宏观上,“专业预设学习效果”与浸大的“毕业生应有素质”(Graduate Attributes)相对应,所有“单科预设学习效果”均以“专业预设学习效果”为核心。微观上,每门科目的“教学方法”(Teaching and Learning Activities)和“考核方式”(Assessment Methods)均围绕“单科预设学习效果”进行设计。
此次课程改革,没有全体教师的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是不可能成功的。学术副校长徐是雄教授表示,整个过程相当严谨,在专业、学部、大学三个层面几上几下,反复讨论,并有学生代表参与。他相信,在新课程实施后,UIC朝一流博雅型大学的目标将迈进一大步。
(来源:新闻公关处《四维首印》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