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可以改善教育吗?11月2日,百余位来自广东省各大高校慈善类社团代表、民间公益组织代表、慈善界专家学者在第五届珠海市大学生慈善公益论坛上,就公益与教育问题进行了讨论。本届论坛由UIC创联慈善公益社主办。北京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教授担任特邀嘉宾,给与会师生带来了精彩的演讲和互动。

郭海鹏教授向杨东平教授赠送UIC纪念品
本届论坛主题为“公益支持教育”,旨在推动公益组织间在教育领域内的合作与互动,探讨出可行及高效的公益支持教育模式。在开场致辞环节,UIC全人教育办公室主任郭海鹏教授和创联慈善公益社社长叶莺都表达了他们对本届论坛的美好祝愿。
杨教授在进行主题演讲
公益对于教育的改善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在回顾过往届论坛的步步脚印后,杨东平教授带我们走进了本次关于“公益支持教育”的话题。他首先给大家抛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改变世界?
杨教授指出,现在的中国充斥着“社会的不如意,个人的无力感”,很多国人对社会问题已经麻木的不想再去探讨。而在国外,NGO(即非政府组织)渐渐成为探索社会创新的主体。中国的NGO主要包括社团、民办非企业单位和非公募基金会,但是这些社会组织的发展并不完善。所以,现在的慈善公益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变革,传统的公益侧重于扶危济困,而新公益则在社会创新、采取企业经验市场机制和技术方法的改善等方面有所认识和提升。
中国的教育问题在各类问题中尤为突出。在农村,上学难、远、贵,以及留守儿童、流动儿童问题仍然亟待解决。目前虽然学龄人口有所减少,教育经费支出在增加,教育供求关系也在改善,但从满足教育的基本要求到追求更加理想的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公益对于教育的改善是一股强大的力量,也是必不可少的支持。

在演讲结束后,主持人对杨东平教授进行了一段现场的“公益有约——微访谈”
大学生应多参与社会实践 更好地认识自我
在访谈中,主持人对杨教授当时想要成为文学作家却进入了北京理工大学的经历进行了提问。杨教授笑谈,当时的决定因一些因素是无法选择的,浪费进入北京理工的机会是奢侈的,自己可以通过自学来学习相关的文学知识,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杨教授同时认为,学习理工科知识对文科也是有帮助的,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科学,认识世界的另外一半。而谈到从理工科走向教育的原因,杨教授说,80年代初给了人们很好的自我审视自我选择的机会,热爱文学的自己开始撰写文章想要成为作家,第一篇文章是有关教育的,从此自己就走上了教育这一条路。
杨教授认为,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兴趣点是教育的目的,他也尖锐地指出现在的中国的应试教育没有能让很多学生丧失了倾听内心声音和认识自我的能力,对未来感到茫然。认识自我的最好方式,一是通过阅读书籍来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二是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在自我体验的过程中逐渐提高对自我的认识程度。杨教授夸赞了以色列的教育制度,他提到,在以色列,大学生们在服完兵役后,都会得到政府补贴,去世界各地游历,增长自己的见识,在游历中学会发现自我,明确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
在谈到如何使公益社团保持对一个项目的持续性时,杨教授举出了“农民之子”项目进行说明,提供了一些很好的可供学校公益社团借鉴的方法。他还表达了对“功利性公益”的看法:一些大学生为了一纸义工证明而投身公益的情况可以理解,因为彻底无私需要一个较高的境界,而在投入义工的过程中,其实对学生本身也是有所帮助的。
主持人在谈到一些留学机构为学生提供虚假义工证明以求博得国外高校认可的做法时,杨教授指出,正是因为许多外国高校非常看重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所以会出现高分数却被高校拒收的情况。同时,他夸奖UIC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这方面做得比很多学校要好很多。杨教授建议,通过推行“服务学习”的课程,从而更好的在校园里推广公益理念。
现场老师和同学积极提问
大学生参与公益出现的问题和建议
在主持人对杨东平教授的微访谈后,现场的观众也抱着很高的参与热情投入到了现场提问环节,并与杨教授进行了积极的交流与互动。
来自联合国际学院(UIC)金融数学专业的大三学生吕思慧同学第一个发问,她提出许多志愿者在短期支教后离开,而并未给受助孩子陪伴性的成长的问题,并以此询问杨教授的看法。杨教授以“农民之子”项目中要求一个在校大学生与一个农村孩子建立长期的固定联系的事件为例,强调了一对一陪伴成长的重要性,并指出这对大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很易被接受的很好的方法。同时,杨教授提出,对于现在一些学校将支教列入必修课,要求学生通过参与公益而修得学分的做法,意义上是促进,但也容易助长功利化倾向。对此,他建议到,可以采取选择不将公益算入学分,但是列为必修课的改进方法。
来自珠海市香洲区点点公益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的钟海平理事长也参与到了这个环节中来,他寻问杨教授,如何使社团项目可持续发展,使公益项目不因负责人的交接而停滞。杨教授指出,大学生人群是流动的,这需要团队的协作来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如果UIC建立一个公共的媒体平台,使得所有学生公益社团加入其中,共同关注一个项目的发展,并使已换届的旧社长可以随时跟进新社长对项目的跟进,就可以保证项目的连续性。
UIC国际新闻学专业主任阮纪宏副教授提出,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讲,无论出于什么目的而参与公益活动,似乎都倾向于社会实践活动,但对于教育研究方面则参与的较少。阮教授就是否赞同让大学生参与到关于教学质量、教学方法等的教育研究调查中来,并让这些研究调查结果监督社会政策的实行问题询问杨教授的看法,并请他给出大学生具体参与教育研究的方式。杨教授回答说,让大学生参与到教育数据、教育情况收集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很多高校也都有所行动。教育调查应该深入最基层,学生应经由老师指导帮助从而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使得调查更加规范。参与社会调查也是很重要并且很有效的社会实践。
来自UIC大四国际新闻专业的胡晓同学提问说,现在很多大学生自身知识其实很不完善,那么他们的过分积极性会不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产生一些消极影响。杨教授指出,这种情况在大学生的短期支教中特别明显,因为学生还不具备像老师那样的教学能力,到底是否帮助到了学生还值得怀疑,所以支教学生不可能完全替代乡村教师。对于慈善社团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知识储备和家访技巧,杨教授给出了这样的建议:早年的纯知识教育固然重要,但现在的教育中心已经转变成了“自然体验”。所以应该使同学们多去感受而不是只是认识,在实践中去接触自然,促进自然体验。杨教授总结说,自然体验和前面提到的陪伴性成长,都克服了过去纯知识型教育的弊端。
“真人图书馆”讨论活动现场
“真人图书馆” 资深公益人与大学生交流互动
午餐和休息后,下午的“真人图书馆”讨论活动于两点准时开始。
除了各学校参与者外,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的金宝城教授和杨志伟教授,UIC国际新闻专业主任阮纪宏副教授,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公益项目总监陈圆圆女士等7位嘉宾也参与指导下午的活动。
创联将与会的120余人用抽签的形式,随机分成6组。嘉宾和引导员们也被平均分到了各组引导组内的讨论。慈善公益经验丰富的嘉宾们就像“真人图书馆”,组内成员通过与嘉宾和其他成员的讨论,获得宝贵的知识和建议。
讨论围绕“教育为什么需要公益支持”、“公益如何支持教育”、“公益支持教育的未来”三个环节展开。每各环节有30分钟的讨论时间,同时各组公选出一个代表将各环节意见整合,在三轮结束后进行小组讨论结果的展示。本次讨论环节的话题,全部选自微博转发过程中大家最关心的话题。
讨论一经开始,各组纷纷积极讨论,在嘉宾们和引导员的带动下,依次对这三个话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组员们各抒己见,时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同学们积极投入讨论活动
首轮话题讨论着重于理清公益支持教育的含义,思考公益支持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引申出其目的和方向。来自广东省茂华家慈善基金会秘书部的王梓澄女士在讨论中提到,只有在物质条件满足的情况下,教育才能够更好的实施。有了硬件上设施的完善,公平上学的基本条件。更要有软件上教师工资、生活水平的提高。才能把教育做的最好。关于“公益如何支持教育”这一话题,各小组围绕公益支持教育的方式,公益所能支持的教育类型,进而分析公益支持教育的可行性。

现场气氛活跃
公益论坛结束后,许多同学反映获益良多。一位同学说到,“我是第二次参加公益论坛,收获比第一次更多。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杨教授教会我们大学生要用自然体验和陪伴性成长真正参与教育公益。他带给我们满满的正能量!对我个人而言,杨教授用他从理工科不放弃地走向教育的实际人生经历告诉我,现在没有成为理想的自己也没关系,但永远也别放弃去成为理想的自己。我会变得更坚定,朝自己希望的方向走去。”
文:李婷 王乃丹 崔雨馨 仝海燕 张佳娣
图:杜莎莎 蔡译萱 蔡梦琪 陈欣然
编辑:谢子薇
(来源:新闻公关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