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初的寒假,UIC 50名90后大学生许下宏愿,他们要筹款百万,为贵州省毕节地区纳雍县陈家寨的孩子建起一座新校舍。这个团队的名字叫“思成-筑梦大学生实践团体”,在UIC众多的社团中,它还是一个新兴的名不见经传的社团。
这个社团的班底来自2010年UIC学生会竞选中落败的思成阁,他们已经尝过失败的苦涩。然而,令团队领袖大二会计专业的贾凡意想不到的是,这个"轻狂"的计划,却空前地调动了这个团队的凝聚力和行动力,募捐百万的计划在半年后竟变成了现实。
陈家寨小学的孩子们在升旗
首家大学生筹建的希望小学
就在今年暑假,募捐一百万善款成功后,社长贾凡实现梦想的渴望越来越急切,他要在这个暑假落实陈家寨小学的建设方案。
和许多UIC学生一样,贾凡忙碌着,并没有享受多少暑假的闲暇,6月底全国的募捐活动结束后,他得以缓一缓,到香港参加UIC的暑期课程,结束后,他又迫不及待地回到了陈家寨小学的项目中。 不久,他的第三次贵州之旅就成行了,他离梦想也越来越近。
7月24日,贾凡和贵州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杨震、央视记者陈春晓乘车从贵阳出发前往毕节纳雍县,与纳雍县人民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协商陈家寨小学的建设方案。
7月底思成团队负责人贾凡与贵州青基会再次到毕节纳雍县商议陈家寨小学建设方案
会后,贵州省青基会副会长陈保国在新浪发了一条微博说:......贾凡一行与省青基会负责人再次对陈家寨小学建设进行深入讨论。双方对新校址、可能遇见的问题等进行了严谨的商讨。这班90后,让我感动,他们的责任心、干事的认真劲,都体现出他们是可依赖的一代!
经过沟通,多方达成共识:建成后的陈家寨小学初步规划为主教学楼和多功能楼。思成团队募捐的100万将投入到主教学楼的建设,当地政府再投入120万建设经费,包括建设多功能楼,完善相关教学配套设施。主教学楼共四层,建筑面积1000平米。多功能楼包括学生食堂、图书室和多功能室等。新校将可容纳250至300小学生,覆盖毕节纳雍县曙光乡9个村民组。这是中国第一个由大学生筹资建立的希望小学。
贾凡表示,希望新学校能在明年3月份启用,让陈家寨的孩子尽快搬进宽敞明亮的教室。
长沙街头募捐
在很多人眼里,这群90后其实还是孩子,人们不禁好奇,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他们是怎么做到的?这也吸引了众多媒体,《珠海特区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大公报》、《文汇报》、《贵州都市报》、《中国青年报》、中央电视台等,都先后跟进了这场持续半年的筹建行动。
在网上,我们看到很多的评价是"震撼"和"感动"。而副社长奥日其朗(大二 公关关系与广告专业)说,其实一开始,我们并没有去想结果,只是想为那些孩子尽量多筹点钱,我们去看过他们,确实想帮他们。定100万的目标只是激励我们自己。
央视报道激发同学们善举
缘起于2012年春节期间,"央视走基层"的记者报道了陈家寨小学的情况,引起了贾凡的注意。3月9日,贾凡带着6个思成团队的伙伴到贵州陈家寨小学进行实地探访。这是第一次他们如此直观地感受到"贫困"。而每天清晨天要走三个小时山路去上学的孩子更令他们感动落泪,内心翻腾不已。
贾凡等UIC同学首次探访陈家寨小学
回校后,贾凡马上启动了"思成-筑梦--2012贵州希望小学筹建计划",开始制定方案。然而最开始,他们的心里谁都没有底。贾凡说,由于此前我们曾为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聋哑儿童成功募捐了10万元善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们想,一步步做吧,尽力而为。
为了让团队的资金有正规的监管,贾凡联系了贵州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得到了基金会的积极响应。
方案有了之后,怎样向公众讲述陈家寨小学生的渴望,成了筹备阶段最为重要的事情。思成团队进行了细致的分工,其中宣传工作就分为四个组,分别负责宣传材料编写、各种网络平台的建设、媒体公关以及校内项目等。绝大部分同学对于这些工作并没有经验,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摸索、总结,每个人都特别认真。
贵阳街头,乞丐也前来捐款
大一会计专业的袁绵在日记中写道,"在三月到五月的筹备期,无数个夜晚我们工作到了凌晨两点,早上六点起来,洗了把脸又继续。我从文章编辑到负责微博,从校内项目到高校联络......见证了我们的媒体平台、网络平台慢慢架设完善。"
正是这样的筹备,让团队成员内心里的希望从无到有,由小变大。
5月31日至6月19日,思成团队先后前往了内蒙古呼和浩特、湖南长沙、贵州贵阳和遵义四所城市进行社会募捐。每到一处,成员们分头联系企业谈捐赠,联系学校谈招募志愿者,联系商场谈借用场地,寻找餐馆谈为志愿者提供免费盒饭,随后带领志愿者上街头劝募。
尽管所有人早有心理准备,每一块工作并不容易,但现实的挫败还是令他们措手不及。拒绝、冷脸和质疑,加上每天高强度的工作,足以使他们身心疲惫。
同学们到银行存善款
奥日其朗说,每天六点起床,七点开会,八点整合志愿者,随后出发到各个商业广场募捐。深夜开总结会,清点善款。
袁绵说:"记得在贵阳的喷水池广场,距离全国公募结束还有三个小时,突然下雨了,我拿着小喇叭在雨中一遍一遍地喊:‘那里有139个孩子......'透过雨水,我似乎真的看到那些孩子了,我流泪了。一个阿姨忽然来到我面前,她说,‘孩子,别哭,'将50元放到我的掌心,笑笑离开了。全国20多天走过来,那些被人骂诈骗被人误解被人冷漠的时候都过去了。"
他们的20岁将终身难忘
经过20多天的不懈努力,思成团队在四所城市共募集善款近60万元,加之此前通过企业、网络等筹集到的20多万元,善款已达82.13万元。贵阳爱心企业家王和平得知消息后,补齐了剩余的18万元。最终一百万圆满了!
同学们把捐款箱做带上飞机,辗转四大城市
当被问及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时,贾凡不假思索地说,是因为这个团队,这些队员的付出和坚持。
对于大一会计专业的袁绵来说,她从没想过她的20岁会为一个慈善计划奔走全国。令袁绵庆幸的是,她加入了这个团队,承担了许多充满挑战性的工作。她喜欢挑战,更喜欢这个为梦想坚持和付出的团队。袁绵在日记中写道:“我忘了全国行动结束那天晚上的总结大会上,我们为自己鼓了多少次掌,只记得掌声一次比一次热烈,每个同伴脸上是发自内心的喜悦。在这片国度,做公益着实不易。处在香港教育体制下,我们看得更清,爱得更深,想做的也就更多。”
结束全国募捐后,思成团队在贵阳恒丰步行街合影
文:陈晓虹
图由思成团队提供
(来源:新闻公关处)
转自《四维首印》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