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间学校都应有一首凝聚人心的校歌,UIC也不例外。因此,编写UIC校歌,是校领导一直以来的心愿,也是我被委任为通识教育办公室(GEO) 主任时交给我的任务之一。同时,也因为音乐老师都在GEO,这个任务自然而然地由GEO承担了。

通识教育办公室主任杨斯敏教授
UIC踏入十周年,这是校歌出台的最好时机了。有一天,吴清辉校长交给我一份校歌歌词的初稿。我拿着歌词坐在办公桌前,细细品味着这简单而涵义深刻的开首四句歌词:“悠悠珠江文脉长,诸贤会同第一湾。筚路蓝缕创吾校,华夏教育展新光”(正式版改为:悠悠珠江文脉长,诸贤会同意气昂。筚路蓝缕创吾校,华夏教育谱新章。)它道出了UIC的诞生和任务,很自然地音乐旋律就不停在我脑海里流转,我立刻用最简单的方法把曲调写下,然后请精通音律的同事校园音乐活动总监刘美群女士和音乐副修课程主任David Walters博士加上和音,转换成乐章。
与此同时,另一难题出现了,如何把一段优美的中文句子,转化成英文呢?既要切合中文歌词的原意,又要押韵。经过长时间的思索,终于得到以下翻译: River Pearl runs wide and long, Gath'-ing scholars from beyond. In hardship and adversity, a new College is born.
整首校歌有两节长,除了David Walters的帮助,亦要感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宋美璍教授的指导。话说在临近交稿的前一天,我的头脑几乎瘫痪,不能再思考了。然而很幸运的是在下班回住所的巴士上,刚好宋美璍教授坐在我旁边,我立刻拿出草稿和她一起推敲,结果译写了两段令人满意的英文歌词。
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做科学研究的人,对我能够编曲实在感到惊讶。在此,我要和大家解释一下,并分享我对音乐的认识。我自小有机会学习钢琴,但考到第五级就停了。我也喜欢流行音乐,像我那个年代的年轻人一样。记得小学时,我已开始喜欢听爸爸买的唱片,如Patti Page、Johnny Mathis、Nat King Cole。我不仅喜欢旋律,更喜欢歌词。当《The Sound of Music》上映时,我很快就把影片中所有歌曲都唱熟了。我也喜欢中国民谣。曾经想把中国民谣收集起来,予以保存。又记得当我发觉岳飞的《满江红》等古诗词是有乐谱的,我就到处找寻,唱弹一番。
大学时,在宿舍和外国朋友一起学吉他,合唱美国民歌,尤其喜欢The Mamas & The Papas、Peter, Paul and Mary还有后来的Carole King、Simon and Garfunkel。我的丈夫喜欢Rock and Roll,我女儿喜欢时代音乐,我都跟着去听。不过,我还是比较喜欢西方古典音乐。我不是追星一族,但我喜欢猫王、披头士,是因为这种音乐能带出自由奔放的感觉,让人的身体心灵都愉悦和畅快。
科学研究和音乐并不互相排斥。在枯躁的科学研究工作中,音乐能够很好地为其提供调剂。不过最不可思议的是,一直从事教学与科研的我居然还有机会做与音乐创作有关的工作。
文:杨斯敏
转自《四维首印》第五十六期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