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四维首印-人物】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发布日期: 2015-01-16 打印

编者按:QP冠军队伍是如何炼成的,夺冠之路上他们经历了什么?赛后采访时,冠军队队长李美仪说到:“我始终都保持着对队友们的感激。我们都怀着捉住大学生涯的尾巴做好每一件事的初衷,参加这次比赛,用心地完成我们大学的‘to-do list’。现在回头看,很享受QP比赛的整个过程。”
       本文为李美仪分享队伍夺冠经历。

认真做好眼前事

QP比赛分为三轮,第一轮是10月份交报告。学校5月份就安排了导师,给我们指导分析案例。然而,因为我们几个大四暑假都在实习,导师找不到我们,我们也将这事搁在一边淡忘了。
因此,开学了我们才开始准备。我们没有急躁,也不马虎,结合专业知识理解透了官方给的案例和问题。进入第二轮后,我们自然而然地更认真对待这个比赛,多次细读案例、翻看书本知识,努力将我们的报告做到最完美。在整个完善报告的过程里,我们主要通过微信群进行不间断地讨论。随时就各自的提议征询大家的看法。

面对比赛,我们总会担心进入下一轮后怎么打算,但又会被自己说服,“好好享受过程”。我们就这样活在当下,不急不躁认真做好眼前事。

QP13

冠军队队员和指导老师合影,从左至右:曾冠峯、谢晓欣、左龙佩兰教授、导师Uchenna Eze博士、李美仪、朱哲桁

机缘巧合入决赛

决赛前夕,机缘巧合:某队伍因不能参加决赛的演讲而放弃了比赛,11月25日我们获悉得以候补进入最后一轮。我们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事发突然,我们的准备肯定比其他队伍落后不少了。但是,大家都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挑战。

怎样才能在赛场上的15分钟演讲和10分钟的问答里,将我们想表达的内容,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地呈现给评委?这是我们筹备决赛演讲的主要方向。12月4日,在左龙佩兰教授及其他几位导师面前的唯一一次预演,给我们带来了质变。当天晚上,我们团队就针对导师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讨论,并一个不漏地解决。

相比其他选手,我觉得15分钟的演讲大家平分秋色。能够闯进前三,更多是因为我们10分钟问答部分的突出表现。而这得益于赛前的一晚,我将我们设想的评委提问列了清单。赛前一小时,整个队伍一起回答了一遍问题。更幸运的是,决赛前一晚,JK(朱哲桁)晚休息又做了几页PPT准备问答部分,刚好这些正是评委在问答环节问到的问题。

通过比赛,我们得到了珍贵的友谊。团队成员都是来自大四应用经济专业的,曾经有过小组合作、一起参加过暑期支教项目、一起聚过餐,但最终是通过这次比赛深入认识。备赛过程中,大家的优点和相似点充分展现出来:喜欢以诙谐的方式处理困境,喜欢劳逸结合的学习。在UIC认识的这些朋友无疑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最后,感谢UIC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培养了我们开拓性的思维模式,相信这将会是我们未来工作的优势。同时UIC自主学习的氛围,让我们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尽情探索施展。而通过不同的社团活动、学术比赛和专业课程,也不知不觉中让我们更能认识自己和完善自己。

◎李美仪(大四 应用经济)

转自《四维首印》第四十九期第四版

最后更新:2020-09-16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