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2011.05.24[珠江晚报]---垃圾分类为何“只说不做”?

发布日期: 2011-05-24 打印

 

267767856.jpg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IC)日前举办"可持续校园建设珠海大学校园环境建设主题论坛",在论坛上,UIC环境发展中心主任詹肇泰副教授透露,该中心对珠海市民及高校学生进行的一份调查显示,人们对垃圾分类普遍表示赞同,但生活中真正动手分类的却是少数,大学生群体尤其"只说不做"。(见昨日《珠江晚报》)

垃圾分类须配套系统

在接受调查时,当被问及"您在进行垃圾分类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17%的大学生回答"找不到分类垃圾箱"。这应该是组织的责任了:连分类的垃圾箱都没有,叫人怎么分类投放垃圾?29%的大学生说"搞不清垃圾怎么分",这个问题更需要解决。而且,连大学生都不知道垃圾怎么分类,普通没有文化的市民更需要接受有关知识的培训了。另外有31%的同学认为"分了也是白分,垃圾车来的时候又装到一起拉走了",这又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如果我们设置了分类的垃圾箱,居民的垃圾投放分类了,结果却被堆到一处,说明垃圾分类就是愚弄群众的,实际上最终并没有分别处理,这不是开玩笑吗?

当然,垃圾分类是一项新的工作,要市民养成垃圾分类投放的习惯需要很多具体的措施,不是一号召就立即可以做到的,甚至需要一定的时间逐步推进。但如果上述问题不解决,垃圾分类就几乎没有推进的可能性,永远只是应者寥寥的一般号召而已。 殷国安

垃圾分类要从孩子抓起

垃圾分类,益处多多,无须多说,想必任何人都知道应该将垃圾分类,但在现实中,真正做到垃圾分类,却是很难的。一方面公民垃圾分类意识不强,另一方面制度不完善。再加上拾荒者随意"分类",这使得垃圾分类在许多城市形若虚设。

以北京为例。目前北京市垃圾处理厂设计的日处理能力仅为1.04万吨,实际日处理量为1.74万吨,垃圾场超负荷运行现象严重。按照这个速度,再过几年,垃圾围城,将不再是"传说",而是"现实"。北京的危机,何尝不是其它城市的危机?垃圾分类其实在一些城市试验过,在试验初期也曾轰轰烈烈,但由于现实的阻力太大,最终以失败了结。当然,有些城市也加大惩罚力度,但垃圾分类还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这不仅纠结,而且令人痛心。

在垃圾分类方面,日本值得我们学习。比如,分类精细,回收及时;比如管理到位,措施得当......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们的良好习惯。当然,养成良好习惯,非一日之功。日本的儿童打小就从家长和学校那里受到正确处理垃圾的教育。如果不按规定扔垃圾,就可能受到政府人员的说服和周围舆论的压力。如果我们将垃圾分类从孩子抓起,且常抓不懈,使垃圾分类深入到骨髓,再配之以制度,唯其如此,才能使垃圾分类真正落到实处,造福于我们。

垃圾分类要从孩子抓起,否则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必然是"只说不做"的尴尬局面。王军荣

大学生应多一点责任担当

西方发达国家垃圾分类收集实施较早,例如,1993年德国的垃圾分类收集量已占垃圾总量的75.5% ;法国从2004年起全部实施垃圾分类收集。我国垃圾的分类收集刚刚起步,虽然在一些城市进行了试点,但大部分城市还是实行垃圾混合收集的方式,给资源回收及处理带来极大困难。

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需要每位市民都要参与进去,不是哪个人的事。而大学生属于精英群体,被喻为时代骄子,他们的思想意识、接受能力更强。在日常垃圾的分类上,大学生应当率先垂范,而不是一问三不知或者找各种借口推脱不做。但愿我们大学生能把垃圾分类做到实处,为他人起到一个示范作用,多一点责任担当。 万世钢

对"垃圾分类"应多些耐性

垃圾分类推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也并不为国内居民和城市所独有。举例来说,台北市为了普及垃圾分类工作,几届政府为此花了多年的时间,即便是垃圾分类最为精细的德国,也同样耗费了相当长的时间和相当多的努力才达到了如今的境界。的确,当一个矿泉水瓶的瓶身、瓶盖和包装纸都要被细分为三类时,垃圾分类的难度可想而知。

从这个角度来看,面对垃圾分类试行一月之后,生活中真正动手分类的却是少数,不必过于沮丧和气馁,更不必因此丧失信心。"垃圾分类"本不是垃圾桶分了类便能水到渠成,而更应认识到居民意识与习惯养成的长期性。既然如此,对于垃圾分类的效果,不妨多些耐性和引导。吴江

媒体链接:http://search.zhnews.net/zjwb/text.php?ud_key=20776&ud_date=2011-05-24

 

 

最后更新:2020-09-24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