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2011.05.09[羊城晚报]---影像无门槛 电影平民化

发布日期: 2011-05-19 打印

 

4353463263.jpg

5月7日晚,第三届"中国3分钟影展"在吉大九号艺术空间开幕。有别于前两届在校园内的展映,本届影展口号为"玩的就是梦想",将大学生的影像梦想与社会实践结合,尝试走进民间,展开大学生电影与社会的对话。据了解,本届影展面向全国,共征集到300余部影片,其中,珠海原创影片50余部,于5月7日-5月14日在9号艺术空间及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电影院(13/14号)展映。

"3分钟影展"是由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IC)的07级影视系学生张晋钦与黄蕉风于2009年创办的青年独立影展。"3分钟是个概念,并不是说影片只有3分钟,而是提倡简洁,适合当代人的沟通、交流和互相分享,个人认为是比较反传统的一个概念。"UIC专业影视学的系主任吴慕清说。张晋钦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解释创办"3分钟影展"的初衷:"激励创作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表达最想呈现的思想,即重在结构和创意上的心思,而非追求庞大制作和华丽阵容。"影展提倡"电影面前人人平等",打破专业和器材的限制,将电影的话语权还归给普罗大众。"影像无门槛电影平民化"的口号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响应。

开幕式上同时播映好几部影片,影片或尝试实验主义,或添入时下流行的穿越元素。虽然手法各异,内容却一致呈现出当代大学生对青春的思考,尤其是将个人的命运置于社会和时代的背景下的宏观思维。优秀短片《他叫阿斯兰》是珠海大学生杨地的作品,讲述了战争年代的青年穿越至现代和平年代的故事,最终他选择回到自己的时空。在影片中主人公这样表述:"一个人的归属感,并不取决于他所处的时代。逃离了现在,未来又在哪里?"略带腼腆的导演杨地这样对观众介绍,"这是当下每一个年轻人都会面临的选择"。

黄蕉风说他们播出的电影"草根但并不山寨",全部的影片都是原创。他认为设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用自己的理解去拍摄去记录。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同手机电影,几位知名导演也都纷纷使用手机拍摄视频祝贺影展开幕以示支持,著名歌手方大同的新MV也是用普通相机拍摄进行尝试。手机电影的便捷之处在于:发送视频将变得很简单,一段3分钟的视频发送不超过1分钟。将自己制作的高清影片压缩进手机,发给人们分享变得很简单。黄蕉风制作的《厦门 24格人物影像志》文献纪录片就曾通过手机在厦门文化界进行传送。

"我观看了三届影展了,觉得很牛。这次《西瓜》略带意识流,《他叫阿斯兰》想象奇特,启发挺大的。"现场一位观众一边吃着现场提供的蛋糕,一边感慨道,"感觉他们坚持梦想走到现在很不容易,比较佩服。

"3分钟影展"进入第三年,珠海大学生电影的辐射力逐渐渗透全国。据悉,第三届"中国3分钟影展",与杭州亚洲国际青年影展、第九届中国传媒大学"半夏的纪念"大学生影像节、第九届中山大学全国DV大赛、第二届香港浸会大学UIC电影电视系毕业影展、厦门城市表情三分钟影像大展六展合一。

媒体链接:http://www.ycwb.com/ePaper/ycwb/html/2011-05/09/content_1107215.htm

 

最后更新:2020-09-24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