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4月5日电 题:港校北上贵在提供"香港模式"教育--专访香港浸会大学校长陈新滋
中新社记者 贾思玉
化学世界里,特定元素组合可发生催化反应,释放能量。眼下在香港浸会大学(浸大),一场以创意作"催化剂",贯穿多学科、调动校内外学者元素的"反应"蓄势待发。"期待带来突破性、革命性的进步。"校长陈新滋说。
浸大日前成立"创意研究院",同时启动55周年校庆活动。身为有机化学家的校长陈新滋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讲述迎接大学四年制的情况,亦谈及教育产业化和港校北上的忧虑与机遇。
陈校长认为,港校北上办学贵在提供"香港模式",这对刺激内地高校文化、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及两地教育的交流融合都有益处。
校长府变身创意"摇篮"
去年7月上任后,陈新滋领航浸大推出"2020愿景",将优质教学、创新研究和致力服务社会作为发展主轴,意在打造区内"全人教育"的桥头堡。
创意研究院由此应运而生,计划每年邀请4至6位不同领域的国际大师级学者到浸大讲学,分享创意之道,今年即有杨振宁等3位诺贝尔奖得主参与。为此,陈新滋腾出楼高四层的校长府予海外学者居住,也希望师生在这里边喝咖啡边激荡思维、孕育创意。
他说,研究院已筹得约两亿港币的捐款,其中1亿将用于跨学科和专题项目研究,如国学和汉学研究、中药古方的现代研发等。他反复讲,好的科研不应止步于发表文章,而应变为生产力,回馈社会。
四年制遇宿舍紧缺"绊脚石"
香港的大学2012年起将把三年制改为四年制。陈新滋指出,新增一年的学分全部拨到通识和自由选修课上,学生选择余地更大,知识基础会更广阔。
"三改四"带来哪些挑战呢?陈校长说,最大困难是宿舍紧缺,而宿舍文化是珍贵的大学体验,"大部分本地学生,4年里恐怕只能住1年。"
香港特区政府锐意发展六大优势产业,教育产业位列其中,目标是巩固区域教育枢纽地位。在陈新滋看来,内地学生对香港国际化教育的需求很大,外国学生亦可把香港作为认识中国的前沿地。"这是一个机遇,但当下存在忧虑。"
他建议,港府先要把基础打好,确保8所公立大学的实力,例如解决宿舍不足等问题。
北上办学冀造福两地
近年香港高校纷纷到内地开设自资分校或合办课程。作为先行者的浸大早年与北京师范大学在珠海合办联合国际学院,后于北京、上海、广州设办事处,至近期成立常熟研究院,在内地扎根愈来愈深。
陈新滋称,很高兴其他港校也认同这一方向,内地政府亦尊重、接纳香港教育模式。
他透露,浸大已与北京、上海多所重点大学订立合作方案,计划共同培育本科生和研究生。如"3+2"本硕连读模式,即学生在内地读三年,再到浸大读两年,毕业时会取得两所大学的学士学位和浸大的硕士学位;还有"4+1" 硕博连读课程,学生的研究项目由两校导师共同指导,最终可获得两校博士学位。
"吸引人吧?但我想真正吸引学生的不是学位,而是教育的广度和深度。"陈新滋指,合作也有助缓解香港研究生生源不足的情况。
英国《泰晤士报》去年公布的大学排名中,浸大排在全球第111位。"把本分工作做好,排名自然会上去。"陈校长说,"学校小而精,知识学到家,对社会有贡献"是浸大要走的路线。(完)
媒体链接:http://www.chinanews.com/ga/2011/04-05/295231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