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2010.12.06[珠海特区报]馆藏图书天量 社会读者寥寥

发布日期: 2010-12-08 打印

187275374.jpg
图书馆最能适应不同人群。

2563875387.jpg
大学图书资源有着优越的阅读平台。

3563876385.jpg
大学不断更新电子图书设备。

4378233.jpg
香港浸会大学珠海联合学院学习资源中心有珠三角最大英语图书馆。

有阅读爱好的市民贾雷,自从2003年到市人大常委会工作以来,到过珠海六所大学的图书馆看书。

六所大学的图书馆中,只有个别完全对外开放,有的要么不对外要么有条件对外。贾雷有时要偷偷溜进去,有时则为了能进馆看会书,要与门卫磨半天嘴皮子。

"真希望有一天,珠海市民只要手持‘一卡通'式的借书证,就能自由出入各大学的图书馆看书或借书。"贾雷说。

资源

藏书总量520多万册

记者根据公开数据粗略统计,珠海各大学图书馆的藏书总量有520多万册,如此庞大的文化资源却一直未被校外读者有效利用。有关调查显示,到高校图书馆阅读的珠海市民人次,不足总阅读人数的1%。

 "并不是说市民阅读热情不高,我认为主要原因,是高校图书馆的开放程度不够。"贾雷结合自己的经历说,无论是藏书数量和质量以及阅读环境,大学图书馆都有其无可比拟的优势,比书店和公共图书馆更吸引市民。

2006年前后,贾雷与爱人因要参加司法考试,经常出入暨南大学珠海校区图书馆。"进校园的时候,门口保安要查看证件,问到来学校干嘛。"他说,进图书馆时,又要被门卫盘问一次。

对此,暨南大学珠海校区图书馆副馆长高博解释说,严密的安保措施是为给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因为闲杂人混进图书馆扰乱秩序的事时有发生。

 "有一段时间,图书馆经常发生学生手机被盗的事情,调查后发现是社会人士偷了学生借书证混进馆,专门伺机行窃。"她说,曾经有一位看似大学生的校外人士进馆后,看中一本藏书想据为己有,撕掉书签准备带出去,不料书中还有磁条,最后安检时被工作人发现。

据悉,为有效服务地方,目前暨大珠海校区图书馆是有条件对外开放。公司、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持单位介绍信可以进馆阅读。自2004年开馆以来,先后有132名社会读者,登记后进馆看书。

工作人员介绍说,之所以要求带单位介绍信,就是为防止闲杂人用假证件混进去。如果社会读者没有介绍信,入馆时要暂押本人身份证。

"高校馆藏图书以满足师生借阅为首要目的,我们现在藏书量为40多万册,校区学生有6000多人,富余的资源并不多。"高博说,因此该馆暂时不提供图书外借服务,但馆内可提供有偿复印服务。

现状

开放程度参差不齐

与暨南大学珠海校区图书馆要求有单位介绍信不同,社会人士进出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图书馆只需凭有效证件登记即可,不过该馆一般情况下也不提供外借服务。

 "珠海校区师生有1万人左右,藏书仅为37万册。"馆长何韵告诉记者,他们也曾探讨过为社会人士提供外借服务,但考虑到馆藏资源不足后就作罢。目前,只有个别校外人士从该馆借出过书籍,但每人所交的押金却高达1千元。

相对于上述两所高校,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图书馆藏书量要大很多。据馆长张晓峰介绍,学校图书馆共有纸质书籍包括杂志合订本有100万册左右,有电子书籍120多万种。

或许正是基于馆藏资源丰富,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在对外开放方面走得更远。"珠海市民只需提供身份证复印件,即可办理一张校外借阅证,一次可借4册图书,借期一个月。"张晓峰说,不过为防止只借不还现象的发生,社会读者办卡时需交500元押金,在读者退证的时候无息返还。此外,每张卡每年要收取50元的资料使用费。

张晓峰提供的统计数字显示,共有163名社会读者办理了该馆的借阅证,社会借阅总数为6179册。

远光软件是北师大珠海校区图书馆的集体用户,公司为员工办理了该馆的集体借阅卡。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想在网上获取生活、娱乐等方面资讯并非难事。但我们是科技型企业,技术革新与新产品开发需要大量专业资料,这在公共图书馆和网络上很难找到,而高校图书馆这方面的文献与数据库很丰富。"该公司一位姓梅的员工说,公司离北师大图书馆较近,借阅和查询资料比较方便,她办卡后已借阅过十多本书。

贾雷也办理了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的校外借阅证,但他仅从该馆借阅过一本图书。"北师大离家和单位太远,来回要两个小时,交通成本太高。"他说,正是因为交通不便,北师大图书馆比暨大图书馆对外开放程度高,但注册的社会读者人数却相差不大。

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一样,可为社会读者办理借书证的还有吉林大学珠海校区,该校为方便所在地金湾市民的借阅,会在新图书馆一楼专为金湾居民设立公共阅览室。

建议

对外开放是最基本服务

近年来,国内有关高校图书馆全面对外开放的讨论屡屡见诸报端。据2007年某网站一项有两千人参加的调查显示,有75.99%的调查者认为 "高校图书馆应该向社会全面开放"。

记者在QQ上随机调查十多位市民后发现,绝大多数人表示,即使有读书愿望也不会想到去高校图书馆。"因为学校肯定不让普通市民随便进出。"一位姓谭的市民说。

张晓峰坦言,学校图书馆全面开放多年,外来读者却不多,其中一个原因是学校距离市区较远,更重要的是,国内高校图书馆一直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大多数市民习惯性认为高校图书馆只供学校内部使用。

事实上,高校图书馆资源不仅属于某一学校某一部门,而是属于国家和社会的资源。

"国内很多地方,大学各自为政垄断着大量图书资源,这是中国大学根深蒂固的病症,是典型的封闭办教育。"暨南大学香山文化研究所所长马至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西方国家是开放办学,大学本身就是开放的校园,所以他们的图书馆就成为利用率很高的社会性资源。

据介绍,美国几乎所有的大学图书馆都向校外人员开放,校外读者不必提供证件就可进图书馆读书,也可办理简单手续后借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图书馆在保证本校师生员工利用图书资料的前提下,分层次地向校外人员开放。不少文化人为了方便地利用伯克利分校图书馆,特意迁居到伯克利。

"珠海市的大学图书馆,应该向当地市民全面开放,这是大学社会服务功能所决定的。"马至融认为,现代大学的功能属性,一是教书育人,二是发展科研学术,再有就是充分地为所在地方的社会经济服务,而大学图书资源面向市民开放就是最基本的服务。

马至融告诉记者,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面临着重新定位、重新确立教育理念、重新确立教育方式的问题。眼下急需做出的一个选择是,怎样融进社会以社会的有机构成部分来进行办学,大学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是最容易更是必须的举措。

声音

李永华(在我市两所高校任职的美国人)

 "如能整合珠海各高校图书馆资源并对社会开放,将有利于弥补单个图书馆自身资源短缺的问题,并能使文献资源和图书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提高。"

张晓峰 (北师大珠海校区图书馆馆长)

可以由市委市政府出面,成立一个类似高校图书馆协会的组织,整合各高校图书馆的纸质书籍、数据库等资源,建立一个类似"深圳文献港"的平台,为高校互借传递及向社会开放奠定基础。

全市整合难度如较大,可先在高校集中的高新区展开。

目前北师大正在牵头,整合UIC、北师大、北理工三所学校的图书资源,建立一个"高新区科技图书馆"平台,为高新区各个公司及党政机关服务。

不过,作为经济特区的珠海市,在整合高校图书资源并向社会开放方面,完全可以先行先试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道路。

何韵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图书馆馆长)

全市高校图书馆资源整合的前景并不看好。各校图书馆的数据标准、智能化系统都不一样,且中大、暨大等高校的标准都是与本部保持一致,要在珠海市统一起来难度非常大。

贾雷(市民)

我的愿景是,办理一种类似"一卡通"的借书证,可以畅通无阻地到我市各高校看书、借书。最理想状态是,建立了统一平台后,我在网上看到某本书,发送借书信息过去,一两天后,即可在市内固定地点拿到书,看完后又可在这里还书。

某业内人士

从目前珠海各高校图书馆的实际情况来看,对外开放仅靠某个高校图书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即使有这个想法,往往也力不从心。只有依靠市政府出面协调各校整合资源,才能有效解决高校图书馆开放程度参差不齐以及教学科研与社会需求的矛盾。

借 鉴

广州深圳大学图书馆便民亲民

目前,广州大学城里的十所高校的图书馆均免费向社会开放,持有效身份证明的中国公民都能在各高校图书馆办借书卡借阅书籍。而珠海作为广东省内高校数量仅次于广州的城市,在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方面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去年6月,由深圳图书馆、深圳大学城图书馆、深圳大学图书馆三馆整合资源打造的"深圳文献港"开通。深圳市民只要身在深圳,即可用电脑查询280万种图书目录,了解国内中文图书的出版情况以及深圳市各大图书馆的收藏情况。

如果拥有一张图书馆的读者证,就可以免费享受"深圳文献港"提供的更多服务,包括试读正文的前17页甚至电子图书全文,获取1.5亿条期刊论文、报纸、学位论文等的全文等等。

社会舆论认为,"深圳文献港"的开通大大弥补了深圳市建市短、文献资源较少的短处。

记者手记

 "四两拨千斤"之举

珠海高校的图书馆藏书量加起来有520多万册,如果能把这些馆藏资源整合起来向市民开放,不啻于又建造了一座大型"图书馆"。

这个"图书馆"不仅图书数量巨大,其图书资源质量更是上乘,将大大提升珠海的文化吸引力。与公共图书馆不同,大学图书馆因工作人员情报收集能力强,其藏书质量高且具有前瞻性,因此深受高层次人才的欢迎。

大学图书资源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有多强呢?以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为例,该校图书馆分层次地向校外人员开放后,不少文化人为方便利用该馆资源,特意迁居到伯克利。

中共珠海市委六届八次全会提出要"建设文化强市",把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考评指标,从2011年起实行党政"一把手"文化责任工程,市、区两级财政文化事业经费支出(除基建外)每年不少于1.5亿元。

记者以为,由市委市政府出面、出资协调各大学图书馆,用科学的方式整合各自资源"建"这座大"图书馆",就等于以"四两拨千斤"的招式为珠海建设文化强市注入新的强大力量。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姜 平 实习生 李楠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雁 行

网站链接:http://search.zhnews.net/tqb/text.php?ud_key=47474&ud_date=2010-12-06

 

最后更新:2020-09-24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