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会加入‘华约'或‘北约',我们希望保持招生弹性最大程度招揽人才。"面对记者的提问,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简称UIC)校长吴清辉坦率回答。近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各自出台自主招生政策,内地大学纷纷选择其一,结成"抢生源联盟",有评论各取其校名中的一个字,称之为"华约"、"北约"。
吴清辉轻松幽默的回答背后,是"混血高校"的自信。近年来,在对中国内地高考生源的争夺中,中外合作办学成立的"混血高校"凭借独特的优势而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记者了解到,高素质生源、充分的土地空间以及地方政府的科教优惠政策,使得一些海外"母校"希望通过与内地大学合作成立"混血高校",及早在内地站稳脚,超越昔日竞争对手。
本报记者_陈丽伟 图编_殷立恒
"混血高校"的中国梦
"我们都来自内地,成长在香港,留学在海外。"在两校上海办事处的成立仪式上,UIC校长吴清辉与香港浸会大学校长陈新滋相视一笑。上世纪50年代,广州高一学生吴清辉移居香港;1967年,16岁的陈新滋为了读书而从广东老家远赴香港。后来,他们俩先后成为香港浸会大学的校长。
时代造成的特殊经历使得他们心中藏了一个"内地梦",那就是把香港高校的现代教学理念、浸会大学的"全人教育"传统带到内地,推动内地高教发展。
2000年,吴清辉开始构思在内地实现教育梦。5年前,梦想中的大学在珠海市诞生,吴清辉成为创始校长,UIC成为内地第一所由内地和香港的大学合办的高等院校。今年12月,UIC与香港浸会大学共同的上海办事处成立,这是其在内地的第3家办事处,"主攻"长三角地区。未来,不排除在西部地区增设办事处,并已经与兰州大学在学术研究领域开展合作。
"混血高校"的中国梦里含有香港元素,吴清辉表示,未来会优化生源比例,提高生源质量。在香港招生方面,目前的困难是在UIC就读的港生不能获得港府的资助。
"他们的说法是,如果对去内地读书的学生给了钱,那么去美国读书的也要给钱。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美国的不是我们自己的学校,但UIC的学生有两个文凭,一个UIC独立的文凭,一个是‘母校'浸会大学的文凭。支持香港的学生拿香港的大学学位,为什么不可以?"即使如此,吴清辉仍对未来吸引港生充满信心。
全球高校的必争地
在激烈的招生竞争中,UIC的对手不仅来自海内外老牌高校,更来自于同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同行。
"我们已经开始筹备春节后的招生说明会了,希望能在珠三角获得更大进展。"西交利物浦大学(简称XJTLU)负责招生的一位老师告诉记者。春节过后,就像已经在珠三角站稳、向长三角发展的UIC一样,XJTLU站稳长三角,准备冲击珠三角。
由英国利物浦大学与西安交通大学联合办学,成立的西交利物浦大学是国内首家经教育部认证的中外合作办学的公立大学。
2003年,时任英国利物浦大学校长的布恩教授,对中国情有独钟,执着地寻找在中国合作办学的机会。2006年5月,这所英国百年名校实现了"中国梦",与西安交大合办的西交利物浦大学在苏州独墅湖高教园区诞生。
在"一本录取"上,"混血高校"寸土必争。XJTLU的一位老师回忆:"2006年,教育部批准我们在全国一本招生,但就是广东不允许。我们的原则是非一本不去,所以当时没有在广东招生。现在情况正在逐步往好的方向发展。"
而UIC也表示:"明年我们广东以外的省份也全部升一本,不上一本的,我们就不去招了,名额分投给其他一本省份,广东省分数线则继续上浮。"香港浸会大学新闻系主任黄煜表示,实际上由于内地学生刻苦、素质高,很多父母愿意倾囊投资子女教育,内地早已经是香港高校的必争之地,以后也将成为全球高校的必争之地。
相当的办校自由度
董事会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外教师经过严格选评才能上岗,全英文授课,每个毕业生除了拥有本校的毕业证,还拥有一张海外"母校"的学位证,这是UIC和XJTLU的共同特征。
吴清辉告诉记者,"UIC目前没有党委,实行的是董事会下的校长负责制。但我们有党总支,毕竟师生中有相当比例的党、团员。我们当时来内地办学,国家给予了相当的自由度,是参照《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而不是必须严格按照,这给了我们很大的空间。"
海外"母校"传承了几十年的以全面培育人的公民素质为目的的"全人教育",如何在"混血大学"中"COPY不走样"?在采访中,"混血大学"在校务管理上的民主,对待学生的充分放权令记者印象深刻。
吴清辉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我们的学生自己办了一份校园报纸叫《真珠报》,内容坦诚率真,有年轻人对社会和学校的思考。他们只在校园里按0.5元的价格出售,用来支撑报纸运转,一直不错,我们没干涉过。只要大方向不错,应该放手让学生自我管理。"UIC希望通过让学生自我管理,培养出自立、自律、自强,德智兼备、人格完备的人才。
西交利物浦大学校长席酉民也告诉记者:"我们有党委,但学校管理运转由校长全权负责。"
记者在西交利物浦也感受到了学校对学生的信任。这里的学生BBS上,年轻人把校长席酉民的照片夸张地PS了一番,并写上"信校长,不挂科"。不久,席酉民接到了任职以来的第一封投诉信:"席校长,我觉得这样拿校长的肖像开玩笑,很不严肃,影响学校形象,你应该禁止。"但席酉民却没有拿出校长的威严压人,他告诉记者:"学生的天真和幽默非常可贵。PS自己的校长,不是大逆不道,更不会影响学校形象,如果校长因此而怪罪学生,禁止他们发言、发挥,那才是对学校形象最大的伤害。"
至今,西交利物浦对这个学生自己的网络论坛从来没有干涉过,席酉民说:"我自己没有注册名字进去,也没派人‘潜伏',我们尊重学生。"
免费的土地不可靠
"哎呀,你问到我的痛处了,土地的确是我们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面对本报记者的提问,UIC校长吴清辉"疼"得叫起来。吴清辉说:"珠海最初给我们的土地有200亩,但一大半是山地,现在他们表示愿意继续合作的意向,但具体规划还没出来。"吴清辉认为,UIC本身靠学费支撑,从长远看,UIC学生达到5000人以上的规模,学费升至6万元将是比较理想的状态。而且考虑到中国国情,扩招几乎是无可避免的,但目前的珠海校园支撑4200名学生已经达到极限。
捉襟见肘的土地成为海外大学发展过程中的瓶颈,也是他们纷纷进军内地、以合作办学的形式扩大事业的重要原因。这与许多要提高城市科技创新水平,吸引国际高校的内地城市不谋而合,
"很多内地城市都和我们接洽,甚至愿意提供免费的土地,但是我们不愿意要免费的东西。"吴清辉和"母校"浸会大学的校长陈新滋都不约而同地表示,"免费的午餐不易吃。"陈新滋告诉记者,"免费的土地就意味着对方可以随时拿回去,所以我们宁愿花一些钱,当然这个价格要尽量优惠。"
实际上,"混血高校"通过输出创意和科研成果,找到了一条与促进当地经济受益相结合的发展之路。不久之后,浸会大学和UIC在常熟的研究中心也将正式运转。陈新滋指出,运用科研成果和当地公司合作,大学只需专注做研究及技术,日后研发的成果也由商业伙伴负责转售,"公司赚到钱,政府赚的是税,而大学则提高学术地位。"
浸会大学校长陈新滋:
港府对教育应该更明智
本报记者_陈丽伟 发自上海
"身边就是山涧,夜里才敢走,也不敢打手电,就这样在山上走了8天,在冬天的冰水里游过去,终于到了香港,能读书了。"陈新滋回忆16岁时从家乡广东到香港的原因时,只有平静的一句话:"豁出命去也要读书。"但面对年轻人时,儒雅的陈新滋却从未发过火,"我也年轻过,知道年轻人囿于年龄和阅历,有些看法和角度会和我们不一样,但随着成长,他们会慢慢明白。"作为学者的陈新滋,博学、儒雅;作为师者的陈新滋,宽容、博爱;作为校长的陈新滋,纯粹、热忱。
近日,这位"一般不发火"的校长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坦率诚恳,既谈到了港校北上是为了培养人才的教育理想,比开分校更重要的是合作,也轻声说重话,指出香港政府"在教育上不明智"。
政府手里过万亿,
学生却没宿舍
侨报:做校长最困扰你的是什么?
陈:学生住宿是困扰全香港大学校长的问题。香港没有一所大学是所有学生都有宿舍的,香港政府最不聪明的地方就是没有把教育当成最重要的事。香港政府口袋里有过万亿港元,也不是没有地,但我的学生却在三、四年里只有一年住宿舍的机会。这是完全不合理的。总有一天,香港政府会明白,年轻人教育是最重要的事。做校长问心无愧是不够的,一定要有结果。校长最重要的任务是提高教学研水平并解决学校发展的经费,让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即使有些事是我权限范围内无能为力的,我也要尽力,希望退休前能达到目标。
让出亿元别墅搞创新
侨报:我今年参加贵校新闻系第四届普利策获奖人工作坊的活动时,曾受邀参加了在校长官邸举行的招待会,但我听说,现在你并不打算和家人入住那里?
陈:我和夫人把那里让出来做了"创意研究院"的摇篮,当作校友、师生一起坐坐聊天的地方。那个校长官邸是学校提供给校长居住的,价值数亿港币,如果凭我们的薪水,一辈子也住不起那么好的别墅,但我还是要把它让出来。
以后,我们每天下午都可以有一个小时的coffee time,我们的老师以及即将聘请的国际级大师可以在那里一起讨论,互相激发新思想,推动浸大创新。
侨报:你觉得让出一座别墅,对创新能有多大的推动?
陈:让出一座房子只是推动创新的开始,更重要的是提供这样一个场所给大家交流,特别是跨学科的交流。因为讨论时,受相同训练的人提出的想法往往是增量,如果加上不同学科的人在一起,结果很可能是突破,有时甚至产生革命性的想法。我希望将来那里会产生很多新思维,这个意义,比之我和家人入住得舒服而言,不可同日而语了。
做校长从一而终
侨报:你认为UIC的毕业生加入香港就业市场的竞争是好事,但如果香港家长认为你这样说是为了自己卸任后可以到UIC继续任职(现任UIC校长也曾是浸会大学校长),你准备如何回应?
陈:首先澄清,并没有规定卸任的浸大校长一定要担任UIC校长。我们非常感谢吴校长,他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他今天能够去UIC当校长,对我们学校是件很好的事情。我个人来说,卸任后不会担任UIC校长,因为我相信有更合适的人选,但如果UIC需要我帮忙,我是义不容辞的。
侨报:对浸大从一而终?
陈:是(笑)。
网站链接:http://www.yesqiaobao.com/show.asp?id=2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