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丛间随处可见堆积的碎屑枯叶、石块;几处“水坑”式的浅塘,一些水生动物活跃其中;公园中央的好几处小岛,不见植被,只有裸露的滩涂……走进横琴国家湿地公园(二井湾),这里的“人造景观”似乎越来越少,“野性”越来越足。
5月10日,2025横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论坛暨自然教育论坛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举行。北师香港浸会大学生命科学系副教授詹肇泰“揭秘”了湿地公园“越来越野”这一现象背后的生态理念。
南都记者获悉,近年来,横琴国家湿地公园不仅越来越受到市民、游客的喜爱,也成为越来越多鸟类和其他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截至2024年底,合作区已记录陆生野生脊椎动物32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7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47种。
从园艺转为生态
越接近自然,效果就会越好
横琴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横琴岛西侧、天沐河与磨刀门河口交汇处,与澳门的生态保育区同处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上重要节点。凭借这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不断优化的生态环境,这里已成为众多候鸟长途迁徙的“中转站”和理想栖息地。
如何在这个候鸟迁飞线关键的“踏脚石”位置做好生态修复,成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生态建设的重要议题。
但在几年前,如何做好湿地的生态修复,仍存在着不小争议。2022年下旬,詹肇泰受合作区城市规划和建设局委托,为横琴湿地提供科学生态管养方案的全面设计与指导。此前,公园的管养思路多半是市政公园管养思路,重点在于设施建设、园艺打造。
詹肇泰来自香港,他和团队主张要用“自然本位”的观念,找到湿地生态的“真实密码”。
“一开始,不少人不理解,为什么不去打造漂亮的景观,而是把很多环境搞得像无人打理一样。”詹肇泰讲述,“如果是一个平常的市政公园那没什么,但横琴国家湿地公园是需要在这里融入自然教育功能的。那么,就需要思考如何最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让自然教育能深入人心。”詹肇泰认为。
“我们的修复理念是,越接近自然,管养效果就会越好。”詹肇泰解释,他和团队给横琴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管养建议,就是基于自然——采用Nature-based Solutions(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理念。让湿地公园成为自然演替的一部分,从而孕育出更多样化的动植物物种,提升生物多样性。
不除杂草、不用化肥
从动物、植物的视角来做改变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并非不需要人的加入,反而是要做好人为干预。”詹肇泰介绍,“比如到了晚上,我们就需要调低灯光,因为灯光影响很多动物的迁飞,尤其是候鸟,同时也影响昆虫的生活。”詹肇泰举例道,灯光、声音都是需要关注的细节。建设友好型城市社区,需要保护昆虫和鸟类,与它们和谐共处。
另外,更多的是需要“有所不为”的智慧。比如,在横琴国家湿地公园,团队主张“不除草、不用农药和施肥”,“如果有昆虫吃叶,那么由它吃。”詹肇泰分享道,湿地公园甚至“不除杂草”“尽量减少食用水灌溉”,在他们看来,杂草也是“宝贵的资源”,同时使用天然雨水来灌溉,这样可以修复土壤,以提升整体食物源,包括枯叶、枯草、台风摧残的树干,都在湿地中进行保留。
詹肇泰介绍,团队需要做的,一方面要管控外来入侵物种。比如管理好城市中的流浪猫和狗,防止它们伤害到鸟类和其他野生动物。还有比如福寿螺这类入侵物种也需要及时进行人为清理。
另一方面,需要构建一些新的“生境”。如为了促进水生群落的形成,公园内打造了几处“淡水浅塘”。为了让部分鸟类有更多的栖息觅食空间,管养团队将原来几处覆盖植被的小岛改成了裸露滩涂,并将滩涂和岛的边界用泥土重新覆盖。“我们发现,一些不常出现的鸟类开始在滩涂内出现,随着这些裸露滩涂的面积越大,鸟类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此外,湿地公园还特别引进了超过100种乡土物种,“我们期待引进的乡土物种能够被人们发现、喜爱。”詹肇泰说。
“野地”越来越多
珍稀野生鸟类纷纷来此栖息
几年来,横琴国家湿地公园发生了跨越式的变化。市政景观越来越少,遍布野花、野草的“野地”越来越多,昆虫、鸟类和其他动物越来越多。众多鸟类选择了这里,无论是赤颈鸭、凤头潜鸭、斑背潜鸭、鹗等野生鸟类,还是黑脸琵鹭、东方白鹳、黄胸鹀等珍稀鸟类,在横琴湿地都能找到它们的踪迹。
截至2024年年底,横琴共记录了鸟类257种,占据珠海市鸟类记录总数的70%以上,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鸟类6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40种。
“横琴国家湿地公园的‘野’,不是无秩序的‘野’,而是越来越有秩序的‘野’。”詹肇泰也期望,越来越多的琴澳居民、游客能发现它的“野”。
詹肇泰,北师香港浸会大学生命科学系副教授、副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主管环境科学专业。
广东省/珠海市数据科学与技术交叉应用重点实验室成员,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生态保护及修复范畴专责小组委员。
科研方向包括:景观生态、鸟类生态、海草床和风水林生态、环境教育等。
延伸阅读
横琴生态活动频频出圈 观鸟赛每年吸引数万人
5月10日,2025横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论坛暨自然教育论坛举行,大湾区专家学者、学生团体及社会代表,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教育展开深度交流,探讨如何通过创新实践推动公众生态意识提升,助力琴澳与大湾区生态保护协同发展。
横琴国家湿地公园作为大湾区自然教育的重要实践地,近年来通过研学课程、生态体验等活动吸引澳门与珠海学生参与,生态活动频频“出圈”。
合作区建成首条自然教育径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城市规划和建设局(下称“城规建局”)积极推动生态环保的科普教育及宣传工作,旨在引导社会上的企业、社会组织、公众个人提升生态保育意识,从而加入到保护环境的社会议题中。通过教育和参与两种方式,提高公众对湿地生态系统重要性的认识,培养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同时促进粤澳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城规建局在横琴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工作中,成功建成合作区首条自然教育径——二井湾湿地公园自然教育径,该自然教育径免费向公众开放,沿线设置红树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昆虫、鸟类、水獭等五大科普主题,内含科普解说牌、观鸟亭、昆虫箱、草地教室等,全方位展示二井湾湿地公园的动植物资源相关知识,为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提供自然学习与体验的绝佳场所。
“观鸟赛”等活动吸引数万人
2024年3月正式启用的湿地科普宣教中心,因应湿地内丰富的自然资源,设计包括参观导赏、研学课程、讲堂、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多元生态活动,满足学生、亲子家庭、社会公众不同人群的需求。这些设施为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了亲近自然、学习生态的宝贵场所,为自然教育工作提供坚实的硬件支撑。
“我们希望通过举办多元化的活动能够联动学生团体参与生态修复,将课堂延伸至湿地实践。尤其对于青少年而言,生态保育教育显得尤为关键,因为对他们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就是为未来培养具备环保意识、主动肩负环保责任的新一代公民,从而有效预防未来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城规建局生态环境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横琴每年都会举办的“横琴自然周”“横琴观鸟邀请赛”等品牌主题活动,吸引数万名公众参与,推动自然教育从个体行动升级为全民行动。
以“横琴自然周”为例,自2024年起提出“万树计划”的核心目标,在活动期间于合作区内种植一万棵树苗,在一年内种植十万棵树苗。
除了邀请市民到横琴植树,亦不时邀请市民对植下的树苗进行护理,加深市民和这个地方的感情联结。横琴自然周活动自第一届以来吸引12.5万人次参与,包括3.5万人次澳门市民。
拓展“自然教育+”模式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自然教育需突破传统课堂,融入公众日常生活。城规建局计划拓展“自然教育+”模式:开发“小小科学家体验”等特色体验活动,进一步完善横琴自然公园科普设施建设;推出湿地主题文创、科普出版物,并通过公众号“横琴湿地”持续传播生态知识。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自然教育生态圈,为大湾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实践范本。
横琴工作室 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朱鹏景 赵雨琪
媒体链接:https://epaper.oeeee.com/epaper/N/html/2025-05/16/content_4970.htm#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