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2025.06.27[光明日报]--从六经阐释出发探索古今文明要义

发布日期: 2025-06-27 打印

6月21日到22日,以“六经与古今世界”为主题的第十二届全国古典学年会在浙江大学举行。会议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古典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古典文明研究中心承办。来自全国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23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六经的阐释与古今文明”“经学的现代转化”“西方古典学与中国经学”“古典文明与技术时代”“中西经典与解释”等议题展开讨论,以期推动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对话,为推动古典学的发展和中西文明互鉴作出积极贡献。

古典学的现代使命

古典学担负着促进文明传承发展,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重大使命。浙江大学副校长周江洪表示,全国古典学年会的举行是对“世界古典学大会”精神的呼应和延续,深入探究中西方经典大书,将为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智慧。古典学担负着文明传承、转化和创新的现代使命,不仅有助于提升人的精神教养和德性品质,也可为重塑世界秩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理想图景。

古典学研究应立足当代价值,在历史研究与实践应用中不断转化创新。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院长杨国荣表示,现代古典学和经学研究并非简单继承历史,站在情感认同与理性分析相统一的立场上来看,古典学的当代价值不仅体现在历史研究中,更渗透于为人处世、社会治理等实践层面。

古典学研究旨在汇聚兼通中西的文明担纲者,担负起回溯文明脉络的时代使命。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林志猛表示,六经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基因,体现了一种成熟的人类文明路径。面对人类社会的永恒论题和现代世界的诸多挑战,古典学的生命力在于不断诠释和激活经典,让经典成为理解现实生活的思想源泉。

古典学研究要返本开新,熔铸经典,具备涵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学术底气。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贺方婴认为,建设中国式古典学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在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同时,葆有中华文明的根本德性。中国式古典学开科设教的根本目的在于从更具历史纵深的视野出发思考中华文明的未来。

文明互鉴与经典研究

中国传统文明的核心是礼乐文明,六经中的礼乐之道承载了传统中国的社会秩序与政治理想。北师香港浸会大学校长陈致聚焦商代礼乐的核心形态“庸”与“颂”及其向《诗经》“三颂”的演变,揭示商周礼乐文化的深刻联系,指出商代礼乐高度成熟,且在宗教中居于核心地位。清华大学经学研究院院长陈壁生梳理了汉代郊天礼中的“五帝”结构的发展流变,并结合天神与政治的公共性,提出汉代政治奠定了中国传统文明的根基,郑玄经学中的郊祀礼、明堂礼对汉以后的政治有长远且深入的影响。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关长龙通过讨论礼学文献的经与纬,指出了先秦文献中经纬概念与地理、天文乃至政治、文化等领域的相关联系。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对西方古典文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古典学教研室主任彭磊指出,在柏拉图对话中,辩证法是指以探寻理念为目的的问答式辩驳,是苏格拉底哲学活动最核心的内涵。通过解析色诺芬的修辞,能发现其对苏格拉底辩证法的理解。重庆大学哲学系教授张文涛表示,柏拉图在自己所处的时代,已经面临着古今之争的问题。要深入理解“荷马——自然哲人和智术师——柏拉图”的三重关系,才能更全面、更深入地把握柏拉图与荷马所代表的希腊文明传统的复杂性、双重性关系。复旦大学教授白钢梳理了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三大共同点以及二者的根本分歧。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刘玮将柏拉图所论的“恶”归结为“善”的缺失,深入分析了这一缺失的三大根源及其相互关联的演进过程。

要推动学术方法创新,需确立当今的古典学方法论谱系。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教授吴根友提出了“人文实证主义”这一乾嘉学术的核心方法论,他指出,中国古典学的建立虽受西方影响,但自乾嘉以来即形成了独特传统,要活化古典文明中优秀的思想文化资源,以“人文实证主义”沟通传统与现代,避免现代技术的异化。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文江认为,中国古典学的复兴一方面要通过“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重新诠释经学传统,疏通文明脉络;另一方面要参与全球文明对话。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李长春提出,经学与史学不可分割,经学实为先贤对历史的经典化与原理化。尽管历代经史与义理此消彼长,导致道与事的区分,而道事合一体现了经史的统一。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梁剑分析了西方古典学史中哲学与戏剧的微妙关系,认为戏剧与哲学交融共存。柏拉图对话录确证了文道共生、哲学与戏剧携手共进的可能与现实。中山大学教授魏朝勇指出,面对任何一部西方古典学家的作品,“我们”都是现时代的东方“他者”,在知识体系、历史视角和文化背景上都与西方学者存在着深刻差异。我们应当直面东西方古典思想的差异,并在其中寻找文化对话的桥梁。

古典学经典不仅是承载智慧的文本资源,更是陶铸人格气质的精神宝藏。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刘铁芳表示,古典文明中的兴发是个体成人的中国之道,兴发之教就其生命意义而言,是在天地视域之中激活个体生命,并把个体生命带入正大光明之境。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吴功青认为,随着科学的迅猛发展,人作为本质存在和超越性的存在,应当在经典传统中找寻自身真正的活力和价值。

技术飞速发展时代的古典学

中西古典思想家对德性与价值理念上有着共通的见解,可更好地应对技术时代的挑战。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包利民认为,古典成己之学体现了以人为中心、以共同体为本位的伦理关怀。在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古典伦理学的成己取向为反思人的本质提供启示。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教授虞万里认为,虽然当前机器校对文本的能力已相当成熟,但却无法发现训诂背后的问题和诠释经典的深层含义,人类的智慧在古典学研究中仍不可替代。陈壁生指出,“经”所承载的“常道”与“常法”被认为是不变的原则。古典学的使命,正是要探索那些穿越历史变迁、始终有效的恒久价值。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经学意味着对传统价值的最深层把握,因而能够成为古典学的核心和根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谷继明提出,在虚拟教室的情境下,传统课堂的身体感和现场感近乎消失。维系或者发挥古典智慧的作用,需要我们把人工智能与传统思想紧密结合,积极拥抱社会变化。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李霖表示,技术诚然可以从文本中抽象出准确的知识,但人们接触古典、研读古典和领悟古典的经验本身是不可替代的。新技术的出现可以便利古典学者的学术研究,也有利于古典学者更加高效地利用科研时间,产出更高质量的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顾枝鹰表示,对于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古典学来说,价值、意义或目的无法回避或忽略。古典学要有助于个体品格的善或共同体的善,在技术和工具面前保持心智的尊严。

在会议总结环节,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冯国栋表示,本次年会聚焦中西经典研究,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经学以及近现代经学研究,同时也涉及西方古典学和哲学思想,旨在为现代人提供思想启示,保持对人文秩序的高度关切,促进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持续繁荣。

林志猛表示,六经对宇宙观、政治理想、社会秩序规范的构建,涵括了宇宙-政治共同体和个体身心修养的健全思想体系,可以为现代文明提供有益的思想启示。在西方古典学方面,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典诗人、现代哲人的思索都展示了古典学对人类永恒问题的最高关注。古典学的使命是塑造“活的传统”,超越“古今中西之争”,为构建新的文明形态贡献智慧和力量。现代文明可从古典思想中汲取力量,并在古今中西文明互鉴中为审视中国与世界面临的现实处境提供深厚的思考。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刘博超 通讯员卢海燕、孙亮鑫)

媒体链接:https://app2.gmdaily.cn/as/opened/n/355dba398dd648a6801363cdac2a4c1e

最后更新:2025-06-30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