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U秀|实习+比赛+交换+……=?BNBUer的多元成长公式

发布日期: 2025-05-06 打印

在北师香港浸会大学(BNBU),课堂只是成长的起点。BNBUer通过实习、社团、比赛、交换生项目等多种途径拓宽视野,锤炼能力。今天,让我们聚焦四位多元发展的准毕业生,看他们如何在实习实践中锚定目标,拥抱未来。


牛艺珊

● 2025届传播系

● 获爱丁堡大学社会人类学硕士录取

“学会表达、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建立对自己的信任和认同。”

牛艺珊的大学四年是在不断自我探索中度过的。大三暑假在河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的实习,是她第一次真正接触传统媒体工作。每天三分钟的新闻背后是高强度的工作:顶着高温天气外出拍摄、应对各种突发状况、或是连续几天出差往返各地。

但当“看到自己参与的新闻播出时,那种成就感无可替代。”以新闻为窗口,牛艺珊接触到了不同的人群与不同的生活状态,收获了对现实社会百态的珍贵体验。

此前,牛艺珊还曾在小红书实习,负责小红书直播运营。在校内社团的工作经历为她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让她得以快速适应工作中的协调与管理任务。

在这些实习中,牛艺珊发现,优秀的表达能力是媒体工作者最重要的竞争力,而她也在实习过程中逐渐克服了害羞和害怕出错的心理,学会了大胆表达和提问。

这种能力同样贯彻在学习生活中。在参与德国科隆商学院的暑期课程时,她不仅深入学习了欧盟的政治与经济知识,更在跨文化的交流碰撞中收获了更广阔的视野和珍贵的友谊。

牛艺珊(三排左三)在德国科隆商学院

在BNBU的四年,牛艺珊认为自己变得更自洽、更了解自己了。她把与他人的观点碰撞转变为探索自己的一种途径,让自己“内心变得更强大,以更客观的视角看待问题。”

未来,牛艺珊选择在爱丁堡大学的社会人类学领域进行深造。她鼓励传媒专业的学弟学妹们尽早明晰发展方向,高效规划学习路径。


李瀚睿

● 2025届金融经济系

● 获哥伦比亚大学气候金融学硕士录取

“不让自己闲下来,在实践中边做边学。”

初入BNBU时,李瀚睿就锚定了未来的金融路。如今斩获哥伦比亚大学Offer的他,将在金融领域继续深造,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好坚实基础。

在他看来,国际化视野是金融人才不可或缺的素养。为此,他充分利用大学时光和学校提供的平台体验多国课堂,在大一时就参加了西班牙埃塞德商学院的线上学习,大二则前往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参与暑期项目,之后还参加了该校的学期交换生项目。

他认为,这些经历是检验自己在BNBU学习方法和成效的最好机会:“得益于BNBU的英语教学和多方位锤炼,我们在与其他名校学生同台竞技时,表现毫不逊色。”

在学术与实践的双重磨砺下,李瀚睿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他曾与团队在2024-2025特许金融分析师协会全球投资分析大赛(CFA Institute Research Challenge)华南赛区决赛中夺冠,并收获最佳个人奖。这一经历不仅拓宽了他的知识面,更让他学会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李瀚睿在比赛中

除了参与竞赛,李瀚睿还积极投身于实习中。从国泰君安证券到中诚信托,他对金融行业的不同角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逐渐领悟到了金融工作的底层逻辑。尽管遇到许多挑战,例如陌生领域的知识、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建模任务等,但他总能带着积极的心态寻找解决方案,边做边学,逐个击破。

回顾大学生活,李瀚睿对BNBU提供的丰富资源充满感激。无论是国际交换机会,还是学院的竞赛支持,都为他提供了宝贵的成长平台。如今,李瀚睿已经做好准备,即将开启新的探索、成长之旅。


邹瑞婷

● 2025届会计系

● 获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会计、组织与制度专业硕士录取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爱好书法、醉心诗词的邹瑞婷,高中时曾登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这位不折不扣的“文艺少女”,四年前却选择进入BNBU学习会计专业。

这种强烈的反差,在邹瑞婷看来是一种互补。练习书法时培养的专注力让她在分析数据时更加细致入微;而读诗词、跨越时空与古人对话,则为她带来了缓解压力的慰藉。她提到,“大学不应只局限于学习,培养一些爱好是很有必要的。”每当结束一天的学习后,提笔练字总能让她找到内心的平静。

邹瑞婷的书法作品

邹瑞婷多次获得奖学金,也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独到的学习策略。她特别注重对概念背后的底层逻辑的掌握,而不仅停留在表面。这种学习方法让她在面对诸如“香港税务”等难度较大的课程时,依然游刃有余。

寒暑假期间,邹瑞婷积极参与实习。从深圳中电投资有限公司到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她体验过财务工作的繁琐细致,体验过会计行业高强度的工作环境,还注意到不少课堂上学到的操作技能已被自动化技术所替代。面对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她认为,在专业领域持续精进很重要,要尽量让自己成为“不可替代的那个人”。

如果要用一句诗词来概括大学生活,邹瑞婷会选择苏轼《定风波》里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时会觉得压力大到要把自己压垮,但后面回想,你会发现每一个挑战都是成长的契机。”她认为,大学期间,学习、兴趣和实习,三者可以并行不悖,关键在于找到平衡点。


陈昱聪

● 2025届文化创意与设计系

● 获华威大学商学院市场营销学硕士录取

“学期专注学习,假期全力实习。”

在BNBU,陈昱聪完成了他的跨界之旅——从媒体艺术设计转向市场营销领域。这个看似大胆的选择,实际源于他通过多元实践获得的清晰自我认知。

陈昱聪在大一时就已经开始参加实习,他认为实习是探索个人兴趣的关键途径之一。在爱德曼国际公关公司负责M&M、士力架和德芙的包装换新项目期间,他接触到了企业整合营销传播的任务,需要全国范围内协调合作商家、策划线下活动。这也是他转向的契机之一,“这类宏观且复杂的工作很吸引我,让我更加确信市场营销才是我想要的方向。”

校内活动同样也是陈昱聪成长的重要舞台。作为媒体艺术与设计专业(MAD)的专业学会会长,他在2023年主导策划了MAD时装T台秀。尽管当时突遭暴雨,需要临时搭建雨棚、调整流程,但活动最终还是取得了圆满成功。“这些经历在无形中提升了我的抗风险能力。”在他看来,校内活动与职场工作是相通的——都需要在复杂情况下保持清晰的思路,协调各方资源。

MAD时装T台秀现场

在学业与实习的平衡上,陈昱聪有着自己的秘诀:提高时间管理能力,“学期专注学习,假期全力实习”。在学期之初,他就会规划好该学期要完成的所有事项。在他看来,正是得益于高效的规划能力,自己才能在保持优异成绩的同时,积累丰富的实习经验。

挑战、高效和追求卓越,是陈昱聪大学四年的关键词。正是不断的挑战促成高效的能力,也正是这份能力铸就了他追求卓越的步伐。未来,他将保持着开放而务实的态度,不断在未知的领域探索学习。


来源 | 新闻公关处

文字 | 许洛 陈晓虹 邓雅文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最后更新:2025-05-06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第一篇
学生姓名1 学生姓名2
学生姓名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