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走,唱歌去!选择一种热爱的生活

发布日期: 2025-11-06 打印

一条大学道,通向千万种人生。

从北师香港浸会大学(BNBU)政治与国际关系学子,到青年女高音与流行音乐人,薛康妮冯沁苑,以“非典型”的成长轨迹与截然不同的音乐姿态,站在了舞台中央。

2016届校友薛康妮

2019届校友冯沁苑

她们的故事,关乎教育的意义——不为塑造标准化的人才,而是让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长;不为划定既定路线,而是让每个人都能发现生命的广阔可能。

在这里,我们看见两个年轻人在探索中发现自我,并坚定地走向了属于自己的热爱人生。


心之所动

十年前,北师港浸大开设了一门新的自由选修课——《合唱研究》。

课程相当抢手,当时大二在读的薛康妮“根本抢不到课”。但从小爱唱歌的她还是专门把周三下午那段时间空出来,去旁听,去一起唱歌。

故事由此开始。合唱课上,此前从未接受过专业声乐训练的她,意外得到了一个师从歌唱家系统学习唱歌的机会。练习、进步,量变引发质变。听着自己的歌声一点点发生变化,她突然发现,“自己终于找到了真正热爱的事情。”

为此,自北师港浸大毕业后,她便在珠海童声艺术合唱团沉淀下来,协助翻译、教学、指挥,同时拼命练琴、练声、备考,为自己积攒远行的资本。

2019年,她参加了德国新科隆爱乐乐团巡演,全球首演英国作曲家安德鲁·韦伯-米切尔作品《七夕交响诗》;同年,她考入英国皇家威尔士音乐与戏剧学院,从此开始了在欧洲的“游学”生涯。从米兰到萨尔茨堡,她“逐良师而居”,参加大大小小的歌剧项目,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打磨技艺。

薛康妮与歌唱家Monica Bacelli(上图左)、Gabriela Beňačková(下图右)

冯沁苑的音乐道路,同样意外得像一场风。而她更为人熟知的名字,是“买辣椒也用券”。

2017年,一首由大学生冯沁苑翻唱、友人米果填词的歌曲《起风了》意外走红网络。这个素人自制的翻唱版本迅速席卷各大音乐平台,成为传唱度极高的大热门。2018年,冯沁苑当时合作的唱片公司与日本原版歌曲版权方达成合作,邀请她以歌手身份前往日本重制录音室版《起风了》。

大大小小的演出机会也找上门来。从小爱唱歌、从初中起开始玩翻唱的冯沁苑,突然获得了把音乐变成工作的机会。

只是最初,她并未打算以音乐为事业。于她而言,音乐是她学业生活之外的慰藉,是她的后盾,是能为她带来快乐与力量的事情。因此,她选择从北师港浸大毕业后继续攻读研究生,一边深耕学术,一边继续唱着好听的歌。

正如《起风了》所唱的,“心之所动,且就随缘去吧。”在热爱、天赋与机遇的加持下,最终冯沁苑决定抓住机会,正式成为了一名音乐人。

2025年10月25日,北师港浸大20周年之际,冯沁苑回校温暖献唱


让焦虑流过

“脑子里面的东西,你是没有办法把它赶走的。”

无论是攀登古典音乐的高峰,还是在流行音乐的世界不断前进,焦虑与自我怀疑,是她们共同的对手。

声乐的进步缓慢且抽象,“唱歌和舞蹈不一样,舞蹈老师可以说‘手抬高一点,腿伸直一点’,但声乐老师不可能掰开你的声带说‘这里拉长一点’。”薛康妮说。

同时,唱歌的人对嗓子状态的波动变得非常敏感,一丝沙哑、一声意外的咳嗽,都让人如临大敌。

“但其实很多担心是没必要的。”她慢慢学会了与焦虑共处:调整生活作息,减少胡思乱想,设定合理预期,每天规律练习。

“进步本来就是缓慢的,不要指望今天上一节课、明天就能登台。当你有了清晰的目标、平稳的心态,一步一步踏实往前走,焦虑自然会逐渐消散。”

今年6月,薛康妮挑战了歌剧《蝴蝶夫人》中极具难度的女主角巧巧桑

而冯沁苑,则要面对从“爱好者”到“职业者”的身份转换:唱歌不再是纯粹“开心就好”的爱好,而是必须全力以赴的本职工作;而且越是喜欢,就越想做得更好。

因此,尽管能投身于所热爱的事业,是一种难得的幸运,但与之相伴的,还有常常难及自我要求的痛苦。

然而,“眼高手低”的焦虑,恰恰意味着存在向上突破的空间——这是她回过头来慢慢悟出的道理。“我想,没有所谓的‘坏情绪’,所有感受都是正常的。遇到情绪时,先让它经过你、流走,之后再沉下心来,处理手头上的事情。”

而过去的高光,曾经拥有便已经足够。所有经历都是人生的一部分,都是一种体验。

今年8月,冯沁苑在珠海举办生日管弦乐限定专场演出


风的去向

这段时间,冯沁苑正在筹备首张完整专辑,里面记录了她这两三年来的生活状态和想法,陈述她“个人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和小感悟。”

薛康妮继续在欧洲追求歌剧梦想。她穿梭于普契尼、亨德尔等大师的经典剧目之间,不断学习并准备新的角色,声音也在持续的练习与演出中愈发成熟。

去年生日,薛康妮收到了自己崇敬的女高音歌唱家们的签名照

在不同的经纬度上歌唱,她们仍共享着同一片精神沃土的滋养。

那段在北师港浸大学习的日子,让薛康妮“学会了理解立场完全不同的人,养成了更平和的心态。”这种多角度看待问题的思维训练,让她在欧洲面对文化冲击时,多了一份包容与冷静,少了一份偏见与焦躁。

人文社科的培养同样塑造了冯沁苑的思维习惯,让她在看待人与事时,“不只是看当下的结果,还会去梳理背后的脉络。”让她对世界和他人,保有了一份深层的理解与共情。

更重要的是,北师港浸大开放、宽松的环境,给予了她们探索的勇气和空间。记得与师长聊天时的温暖自在,记得去北京学古琴、去丹麦游学时的新奇,记得与乐队伙伴们排练、赶场时的忙碌与充实……这些体验,都成为了她们成长的养分。

冯沁苑(中)与iMusic音乐社“甜孩乐队”的成员们

而对于热爱本身,两人亦有着同样深刻的体悟:这是一个向内探寻的过程。

“我们有时很难定义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总是或多或少会受到外界的影响;但至少,我们可以找到当下想做、能做的事情。”冯沁苑说。先向内觉察,再由此出发。

薛康妮则庆幸,自己是在世界观趋于成熟、有一定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才主动选择走上音乐之路的。这种由内驱动的热爱,比“童子功”“早起步”更重要、更持久。

“所以,第一,要真正弄清楚自己喜欢什么;第二,坚信当下所做的事一定有其价值。”薛康妮始终认为,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世间许多道理都是相通的。掌握学习的方法,才是通往万千可能的钥匙。

风还在吹,她们一直在路上。


来源 | 新闻公关处

文字 | 邓雅文 宋可嘉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最后更新:2025-11-06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