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3日,北师香港浸会大学(BNBU)前副校长徐是雄教授捐赠200万港币,正式设立“徐是雄中华及世界文明研究发展基金”。同期,由徐是雄教授赞助举办的“中华及世界文明研究发展”系列讲座第二讲在BNBU举行,特邀北京师范大学杨增岽教授开讲,聚焦“大历史观下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徐是雄教授(右)向学校捐赠
在捐赠仪式上,徐是雄教授表示,基金的设立既是与学校的再一次“约定”,更是对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研究的长期承诺。徐是雄教授回顾自2005年参与创校以来,自己与师生共同耕耘的经历,并指出该基金将作为“学术伙伴”,持续支持师生扎根中国问题、面向全球议题开展深入研究,推动文明互鉴走深、走实。

北师港浸大校长陈致教授对徐是雄教授的慷慨捐赠表示感谢,指出该基金将有力促进学校未来在文明互鉴、学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发展,为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研究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通识教育学院院长郭海鹏教授表示,将全力推进该基金各项工作,安排相关课程和研究,举办“中华及世界文明研究发展”系列讲座,邀请国内外学者来校交流,将学术研究成果汇编成册等。
捐赠仪式后,北京师范大学杨增岽教授围绕“大历史观下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师生带来演讲。这一视角回应了当下“人类文明向何处去、中国如何作为”的时代之问,强调要理解文明新进程,必须紧密结合世界历史与现实关怀。

杨增岽教授为师生带来演讲
杨增岽教授回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概念的提出脉络。他从“文明形态”的多种划分谈起,结合中西思想源流,系统阐明了不同文明对“文明/文化”的独特理解与话语传统,并由此引出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支点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对比视野中,他指出,文明发展既有普遍性,亦离不开多样性与特定历史条件。中华文明以其连续性、统一性与包容性独树一帜,在当代实践中,更应坚持以自信、自觉、包容、开放的姿态,深化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
在互动环节,与会师生围绕“文明新形态如何回答‘向何处去’”等问题展开探讨,徐是雄教授也亲切参与了交流。他谈到,目前考古领域正通过持续的研究,不断为探索文化起源积累证据。他还以夏朝为例,启发同学们对文明探索与学术研究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现场花絮

陈致校长(右)向徐是雄教授颁赠荣誉证书

捐赠仪式嘉宾合影

徐是雄教授(右)向杨增岽教授致送纪念品
现场互动交流
来源 | 通识教育学院 新闻公关处
文字 | 李思清 宋可嘉 邓雅文
图片 | 何秋蓓 董启玥 唐郑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