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UIC留学经验分享会结束后,同学们满载着收获继续向自己的目标前行,而为同学们做出精彩分享的学长学姐们也开始了他们的读研生涯。在他们中间,有一位同学与众不同,他就是现在就读于香港浸会大学传媒学硕士的彭湖湾。彭湖湾并不像大多数人那样攻读授课型硕士学位,而是转型作了一名研究型硕士。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两种类型硕士学位在申请、就读和毕业条件等方面的不同之处,为同学们提供更多的申研信息,记者专程采访了彭湖湾。
申请方面的不同
当被问到这两种硕士有什么具体的不同时,彭湖湾说道:“让我们从最开始说起,这两者在申请的很多方面就大不相同。我申请授课型硕士时,要在固定的时间段里提交我的基本材料,并且GPA、雅思成绩和Personal Statement是我申请的重头戏,而研究型硕士虽然在流程上与授课型并无大的分别,但相比之下就自由多了,申请时时间并不固定,可以在他要求的几个时间段里提交材料,而且校方需要的材料侧重点也不同,研究型就不需要Personal Statement,而是关于我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的Proposal,而且也不需要参加笔试和面试。”

彭湖湾在校友留学经验分享会上给学弟学妹们以建议
彭湖湾进一步表示,这两者在申请方面的区别其实可以概括到为是学校在选人还是导师在选人,研究型的硕士更需要在申请的研究课题方面契合导师的要求,由课题审核委员会进行讨论后,如果你的课题符合他们的要求,你才会入选。
“其实这就说明了研究型的硕士更难申请,所以价值也更大,”彭同学说:“我当时为了申请这个硕士,光准备完全不同方向的论文就有三篇,总共写的更不下十篇,花了我将近半年的时间去准备。”
彭湖湾还说,当时是双管齐下申请两种类型研究生,因为授课型研究生申请难度相对较低,所以先去读授课型研究生后,在学习中又收到研究型硕士的offer,这才转型。
授课方式的差异
彭湖湾已经读了一个多月的研究型硕士了,谈到这两者在授课方面的不同,彭湖湾说:“其实这两者的区别也可以用我当时为什么选择这里的原因说明。其一就是题目,这个研究型的课题是我自己选择的,而且我很喜欢这个题目。再者,我是在一种非常完善的导师制下进行研究的,我的主要工作和导师密不可分,所以并不像一般授课型那样,由学校安排学习。总的来说就是自由度相对较高,我们有了选择的权利,主动而非被动学习。第二,由于研究型的硕士是两年的,相比于一年的授课型,可以研究得更深入。说一个具体的例子,我授课型的硕士是九门课,三门必修六门选修,而且Final Year Project是在一个学期里完成的;而研究型,我两年就做一个研究,必然更深、更广,对以后的道路更有帮助。”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彭湖湾目前还在UIC担任公共关系与广告专业(PRA)的兼职助教,当问到会不会影响在浸大的学习时,彭湖湾笑道:“因为我们是导师制,所以我现在跟的第一个导师在UIC,是PRA的系主任Dr. Joanne Gula老师。在两年时间里,我会有十五个月在浸大,剩下的时间则在UIC,跟我现在的导师做研究。”
彭湖湾也透露自己并不是个读研究型硕士的个例,现在人文学部就有六七个人在读这种多导师制的研究型硕士。
学费及研究经费的不同
其实研究型硕士最大的一个特点还是它的奖学金和经费制度,彭湖湾为记者对比了两者在学费方面的不同。授课型硕士每年九万港币,全读下来大概要十五到二十万人民币,而研究型硕士则是两年八万港币的学费,并且学校会减免部分学费,每个月还有一笔满足生活基本开销的奖学金。
“不仅有奖学金,我还有一定的研究经费,大概一万五人民币。但这并不是一笔可以随便花的钱,我在申请使用之前要递交详细的使用计划的,”彭湖湾强调说:“因为我的方向是研究电影在中国的推广策略,所以我计划用这笔钱去参加一些大型的研讨会,还有就是去做一些对知名人士的研究采访。”
谈到现在,他说:“现在刚入学,一切都刚刚开始,有一点迷茫,但也有很多希望,接触到了很多新奇的东西,相信未来可以做得更好。”而当问到对未来的规划时,彭湖湾说:“目前,中国电影业正处在上升期,我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产业贡献,希望可以给电影推广业的工作人员一些建议和启发,比如说什么是成功的推广,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什么策略等。毕业后我可能会投身这个行业,或者去欧美继续读博。”
文:翟健博
编辑:余媛滢
(来源:新闻公关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