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期待再相遇——2013台湾游学营侧记

发布日期: 2013-03-06 打印
     2013年1月12日,88名联合国际学院师生组成的台湾游学营从校园出发,经澳门国际机场抵达高雄小港国际机场,开始为期9天的游学之旅。这是我校乃至珠海市教育界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台湾游学团队,充分体现出同学们想要了解宝岛台湾社会与文化的热情。
        1月11日上午10时,校长吴清辉教授,珠海市台湾事务办公室欧家静科长,UIC新闻公关处长齐禧庆先生等出席本次台湾游学营授旗仪式。吴校长在致辞中鼓励参加游学营的同学到台湾后多交流、多观察、多体验。认真发现和感受台湾社会的特色,努力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预祝游学营圆满成功,也期待着分享同学们回来后的成果。随后,欧家静科长与同学们交流了赴台注意事项。
 
图片1
吴校长在授旗仪式上鼓励同学们多交流、多观察、多体验
图片2
吴校长、欧家静科长与参加授旗仪式的部分师生合影

   一、参观、交流与问学

 在接下来的九天行程中,游学营师生参访了五所大学,随团的老师们另外参访了两所大学。分别是台南的成功大学、嘉义的中正大学、台中的东海大学、台北的台湾大学和台湾师范大学,以及彰化的明道大学、桃园的中央大学等。游学营师生一起参观校园,聆听讲座,并与各大学的师生进行交流与互动。

 13日上午,我们一早来到成功大学,受到成大中文系师生的热情欢迎,并邀请到成大前文学院院长、中文系特聘教授张高评先生做《台湾社会的创意与研发》的主题演讲。中文系主任沈宝春教授,通识教育中心主任王伟勇教授,推广教育中心主任林朝成教授,中文系叶海烟教授等出席。张教授的演讲带给游学营同学无限的创意能量。随后,游学营师生在成大同学的带领下参观校园,两校师生在美丽的榕园自由交流,茶叙并分享台湾特色水果。

3
成功大学交流现场
4
张高评教授主题演讲:《台湾社会的创意与研发》
5
两校学生在交流中
6
成大中文系楼前合影
7
两校师生在大榕树下合影

 之后我们驱车前往中正大学,同样受到中大历史系师生的热情欢迎。文学院院长蔡素娟教授致欢迎辞,历史系雷家骥教授做《台湾历史简介》的主题演讲。历史系主任方志强教授、张建教授、朱振宏教授、蓝适齐教授等出席。雷教授对台湾社会历史的深入浅出的剖析,让同学们受益匪浅,会场上师生们展开热烈的讨论,一直延续到茶叙时间。随后,大家一起参观中正大学美丽的校园,中大校园里高大的洋紫荆和独特的建筑,让人耳目一新。

8
雷家骥教授主题演讲:《台湾历史简介》
9
中正大学交流现场
10 11
12 13
14 15
55 56
16  17

师生切磋热烈

18
茶叙时间继续交流

 我们访问的第三所大学是东海大学。东大早期由基督教联合会设立。校园里的路思义教堂不禁让人惊叹,整座建筑全靠四壁支撑,外观像是被上帝紧握的一双手,给人以温暖。中文系师生热情接待了我们,中文系主任刘荣贤教授、周玟慧教授、黄继立教授、陈庆元教授等出席接待会,并准备了丰盛的台湾茶点。随后,两校教师就大学国文教育展开交流与讨论,两校学生则一起参观东海大学的特色建筑和图书馆,漫步在线装书古籍之间,呼吸着古雅的墨香,令人陶醉。

19
两校老师热情交流国文课程设计与教学经验
20
与东海大学师生合影

 抵达台北后,我们首先参访了台湾师范大学。台师大中文系主任高秋凤教授、钟宗宪教授、李清筠教授等师生热情接待了我们。钟宗宪教授做了题为《台湾的民俗文化》的演讲,钟教授的演讲充满激情,深受欢迎。随后,在台师大同学的带领和热心讲解下,我们参观了礼堂及文学院图书馆,感受到了浓浓的墨香。台师的礼堂建于1929年是台师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整体建筑同样为哥德式风格,屋顶女墙是古堡的城垛造型搭配尖拱的门窗让空间明亮且辽阔,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

21
钟宗宪教授主题演讲:《台湾的民俗文化》
22
台师大交流现场

 台湾大学是台湾地区第一所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大学。参访那天,天气是阴天,但这正好与椰林大道和红砖瓦房的教学楼相呼应,形成了一幅立体水墨画。台大文学院中文系热情接待游学营全体师生,邀请了台大文学院副院长、语文中心主任徐富昌教授和周志文教授分别演讲。无论是徐富昌教授富幽默的有关台湾文化多元性的讲座,还是周志文教授含蓄而坚定的有关台湾社会的讲座,都充满了学术气息和时代感,给同学们很大的启示。讲座之后,游学营师生跟随教授们参观台大校园。

23
徐富昌教授主题演讲:《台湾文化的多元性》
24
周志文教授主题演讲:《台湾文教之现状》
25
台大交流现场
26
参观台大校园
27
品尝台大茶点
28
台大傅钟前合影留念

 

二、同辈交流与切磋

为了增加两岸学子之间的交流,本次游学营增加了学生报告环节。分别在成功大学、中正大学和台湾师范大学的交流会上,安排了学生代表上台报告,讨论大陆与台湾之社会与文化,交流两岸大学生活经验。同学们的报告同样精彩,两岸学子之间交流非常热烈。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热烈交流中的两岸学子们

 

      三、山、云、人的融合

在紧凑的游学与交流过程中,游学营的师生亦饱览了台湾的美景。与以往在电视电影中看到的风光不同,我们从高雄到台北,一路上求学赏景,亲身感受了宝岛迷人的风光。

阿里山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名字,它共由18座高山组成,属于玉山山脉的支脉,隔同富溪与玉山主峰相望。旅行当天细雨濛濛,步行在古木参天的林荫道上,除吸取森林气息外,还可聆听画眉科,莺科等鸟类优美的鸣声。返程时,天空放晴,许多同学忍住旅途的疲惫看到了阿里山的云海,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

 

37
高雄夜游爱河
38
美丽的阿里山
39
阿里山的云海

 

 如果说阿里山的美景令我们陶醉,那么阿里山邹族原住民淳朴的人文风情更是感染着我们。我们既看到了美如水的姑娘,也看到壮如山的少年,更听到了他们悠扬的歌声,仿佛将我们带回到几百年前的邹族部落。据介绍,现在坐落在山腰的邹族部落房屋是“莫拉克”台风袭击后重建的,因此在在邹族人热情款待我们的同时,我们也把最好的祝愿送给他们。

 

40
邹族青年男女表演舞蹈
41
参加过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的两位邹族歌手“猎户座”演唱歌曲
42
阿里山小火车站前合影

 

   四、生活中的生态和环保 

 在台期间,在许多旅游景点游览过程中,我们都能听到有关生态与环保理念的讲述。

 在阿里山下山的路上,导游向我们介绍了路旁生长的黄金苔藓。据导游说,这种苔藓只生长在空气洁净的地方。这也引发了同学们的惊叹以及对保护环境的思考。如此美景离不开人的爱护。

 七股潟湖位于台南县七股乡,区域面积达1,600公顷,是台湾最大、最完整的湿地,这片水波不兴的宁静海田,有著丰富旺盛的动植物生态,如鱼、贝、蚵、蟹、虾、红树林、白鹭鸶,以及国际级的贵客——黑面琵鹭,渔业景观和沙洲上的动植物生态是潟湖的最大特色。在这里落日余晖的美景尽收眼底。正如当地渔民所说,通过游览来激发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这才是生态旅游的真谛,也是我们“游”的目的。

 悠游日月潭时,我们也通过介绍得知,日月潭的水,白天流往下方发电,晚上再在用电低峰时,将放走的水抽回,等到白天再次发电使用。

43
44
七股潟湖留影
45
湖边烤生蚝
46
七股潟湖的渔民展示撒网捕鱼技能
47
美丽的日月潭

  

       五、传统手艺与现代制作

 此次台湾游学营之旅,同学们不仅可以在台湾各地品尝当地美食,更有机会亲身参与一些食品的制作加工过程,欢乐和惊喜不断。在北埔老街,同学们分为不同的小组,尝试制作客家人独特的擂茶,大家在一派欢声笑语中体验到这种传统手艺的魅力。而转到台北的凤梨酥工场,我们又有机会参观并亲自制作凤梨酥,体会现代制作工艺的快捷和便利。

48
49
擂茶制作工艺体验
50
51
凤梨酥DIY

 

  

       六、宁静与繁华的都市

 此次游学队伍途经高雄、台南、嘉义、台中、台北五个重要城市。我们领略了高雄人的豪爽大方,台南嘉义温暖的阳光,以及台中台北繁华的商业区和庄严的历史古迹。

 参观故宫时已是傍晚,在繁华的夜市的映衬下,台北故宫在夜幕下显得格外宁静与庄重。台北故宫收藏的文物珍宝,是举世闻名的文化资产,从帝王收藏到全民共有,传承有序的故宫博物院典藏,其收藏品的年代几乎囊括了整个中华文化五千余年未曾中断的历史,在世界文明史上独一无二。博物院内65万件收藏品中,大多数是昔日中国皇室的收集品。游走在几千年前的文物之间,有同学不禁感慨有要流泪的感觉,以前在电视上见过的珍品,现在呈现在了眼前,几千年前先人所用的器物活灵活现。更令人兴奋的是台湾大学的周志文老师与同学们共同参观,在参观期间耐心的给我们讲解。正如周老师所说的,文物可以触动人们的心灵,正是那些外观比较古老的文物才是真正的珍品,带给人感动。 

 台湾的小吃也是台湾人文风光的典型代表,是台湾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见证。因为台湾的小吃有很多都是融合大陆各地小吃的特点而做成的,是中国传统小吃的延续。我们去了高雄的六和夜市,台中的逢甲夜市,以及台北的士林夜市。大肠包小肠、生煎包、蚵仔煎等应有尽有,同学们都很开心。

52
了解台湾民间信仰
53
热闹的六合夜市
54
逢甲夜市入口

        无论是台湾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是浓郁的人文气息,以及台湾人的热情好客,都给了我们相同的感受和渴望:我们一定还会再回来这里;同时也相信,通过这次游学营结交的台湾朋友,无论何处,还会再相遇。

 

                                                                                                                  撰稿:田小蒙

                                                                                                                  摄影: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编辑: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最后更新:2023-04-18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