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UIC与深圳报业集团深圳晚报社于去年12月签约共建实习基地后,今年寒假期间,首批37位UIC学子到该报社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深圳晚报副总编辑童俏称赞“UIC实习生表现优秀”。实习期间,几乎每天都能在晚报上看到UIC学子刊发的报道。
参加此次实习的学生来自UIC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及工商管理学部的多个专业,大部分是大三、大四的学生,也有少部分大一、大二学生。通过考察,37名学生最终被分配到3个组进行实习,分别是:新闻记者组(14人)、品牌策划组(14人)和广告销售组(9人)。

UIC驻深圳晚报社会新闻部实习生陈天恩(左一)在深圳拘留所采访犯罪嫌疑人(深圳警方供图)
实习生出稿质量和数量均受表扬
在新闻记者组深度调查部实习的翟芷玮,是来自UIC国际政治专业大三的学生,实习期间,她发稿近20篇。其中,她撰写的专题公益新闻《小女孩才五岁,快来救救她吧》,刊登在1月14日的晚报上并占据整个单张报纸版面。,“几乎可以独立出稿,记者老师只需稍改原稿。”晚报编委赵笑梅对翟芷玮的这篇作品这样评价。

翟芷玮同学撰写的专题公益新闻《小女孩才五岁,快来救救她吧》,占据整个单张报纸版面
同样来自国际政治专业、大四的陈天恩也在深度调查部,实习期间他发稿16篇,其中包括其原创调查、独自采写的《374路凭啥早下班?》的专题报道。期间他还获得了一次在凤凰卫视“社会正能量”栏目中发言的机会。
实习虽然短暂,陈天恩却感受颇深:“以天来计算的作品发表经历,强迫你保持思考活力,提高了时间管理技能;多元化的报社领导架构带给你大量突发的不同工作要求,有时相互矛盾,迫使你提高自己的决断力、取舍能力;同时,日常的写作和协调,会提高你的办公室人际交往技巧。”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位在新闻部门中最具挑战性的深度调查部实习的学生,都不是新闻专业的,而是来自国际政治专业。充分体现了UIC学生的综合素质。
科班出身,来自国际新闻专业的大三学生田帅在此次实习中也收获颇丰。在新闻记者组,他是发稿量较多的实习生之一,实习期间共发稿18篇。田帅说,在实习中,要学会主动、积极,只有主动学习、积极寻求机会,才能得到锻炼。
初入职场 学生大有进步空间
深圳晚报品牌策划组的UIC实习生正在辛勤工作
初入职场,在广告销售组的UIC实习生虽然也受到了表扬,但也并非一帆风顺。广告销售组组长、来自国际政治专业的大四学生陈可楠表示,她一开始就遇到了困难。拉广告可不容易。有一次因为专题制作的需要,她需要电话联系深圳的食品制造企业并说服它们在晚报上刊登广告。刚开始,说服效果很不好,“几乎没有成功的。”陈柯楠笑言。但在向广告部的老师学习请教后,她打电话时就变得理直气壮,效果也慢慢变好。
广告销售组同学的勤奋和守时也受到了该部副总经理程云的表扬。
而在成功策划了有关国际教育的品牌活动后,品牌策划部主任陈靓也称赞UIC团队创意强、专业,具备国际化视野,能想人所未想,工作效率和执行力俱高。
UIC及深圳晚报社领导对此次大批学生实习十分重视。1月15日,UIC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副院长兼影视学专业主任麦莉娟教授、工商管理学部副院长兼人力资源专业主任陳嶸漍副教授、国际新闻专业主任阮纪宏副教授、公共关系与广告专业讲师钱超、四维教育协调办公室处长李黎和副处长张蔚专程前往深圳,与晚报有关领导举行了会晤,询问了UIC实习生的工作情况,并商讨了近、远期合作计划。在与学生交流之后,教授们也纷纷指出了学生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建议,希望他们在后续的工作和学习中能继续改进。

国际新闻专业主任阮纪宏教授要求深晚领导指出UIC实习生的不足
深晚新媒体部主任李剑南也指出UIC学子无可避免同样存在许多体制内大学生具有的毛病——不主动、学生气、不热诚、新媒体的经验不足,并表示学生最重要的是学,要看重的不该是待遇、地位,而是机会。
据悉, UIC和深圳晚报双方均表示,在此次实习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加深合作,如在课堂教学上进行合作,以及一些公益项目的合作,为UIC从事活动策划和广告的学生提供更多锻炼的平台等。
翟芷玮同学实习感想
陈天恩同学实习感想
文:陈天恩 符嘉欣 图:陈天恩
编辑:陈晓虹
(来源:新闻公关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