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广播电视台】2025年11月8日,第26个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第十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暨首届AIGC应用大赛(全国决赛)暨第三届“新一代人工智能信息传播与社会治理”主题论坛在北师香港浸会大学(BNBU)正式收官。
本届大赛共吸引全国300余所高校约1400支队伍参赛,约400支队伍晋级决赛。最终经过激烈的角逐,30支队伍获中国数据新闻大赛一等奖,10支队伍获首届AIGC应用大赛一等奖。其中北师港浸大学子表现优异,斩获第十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一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获首届AIGC应用大赛二等奖两项。
中国数据新闻大赛历经十年发展,从2015到2025,参赛规模从首届数十支队伍扩展到本届1400余支,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影响力与日俱增。北师港浸大党委书记、副校长(行政)毛亚庆指出,大赛已成为新闻教育盛会与青年创意展示的重要平台。
中国数据新闻大赛暨AIGC应用大赛品牌创始人、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陈积银强调,本届参赛作品不仅实现了从可视化呈现向深度价值挖掘的跨越,更紧密对接国家“四个面向”战略,积极回应时代关切和人民需求。
据评委代表、安徽大学李小军总结,赛事作品呈现三大亮点:选题紧扣科技前沿、AI与数据可视化相融合、表达出色,作品兼具理性深度和人文温度。
北师港浸大罗小雅团队作品获本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一等奖,她们的作品《文化之光,为谁点亮?——数读城市公共文化资源差距》,通过数据分析揭示了城市公共文化资源的分布差距,呼吁社会关注公共服务公平性问题。
决赛答辩现场
面对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浪潮,本届大赛新增AIGC应用赛道,推动智能技术与新闻创作融合。北师港浸大协理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黄煜指出,AI无法替代人对真实的追寻,因为AI始终无法体验真实世界,更无法赋予意义——而这,正是新闻价值所在。“当一切皆可被生成,人仍旧要去寻找那个不可替代的‘真’。”
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副主席郭一鸣分享他在业界的观察,科技高速发展的步伐不曾停歇,但社会对新闻真实性的追求始终不变。他强调,对“真实”与“在场”的坚守,是新闻工作的根基,是任何技术都无法取代的。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隋岩表示,本次AIGC应用大赛正式新闻传播学科一次面向未来的探索。他期待大赛能引领人机协同下新闻价值的坚守。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胡正荣提出,未来新闻传播教育应在数据驱动与人文引领中寻求平衡,在技术浪潮中守护人的温度,传承传播初心。
同期举办的第三届“新一代人工智能信息传播与社会治理”论坛上,来自多所高校的学者围绕AIGC、数字人、智能舆情等议题展开研讨。
吉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刘鸣筝从个人使用AIGC工具的体验出发,呼吁新闻教育主动拥抱技术变革。
《编辑之友》杂志社社长、主编李晶指出AIGC在学术生产中存在质量与伦理风险,强调使用须合规、透明、适度。
南京大学河仁社会慈祥学院副院长、上海萌泰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军展望“人机共生”科研前景,同时警示技术依赖可能导致认知退化。
【编辑】刘馨新(实习)
媒体链接:https://m.itouchtv.cn/article/cfd4ecc9554dab4475fce17fe2bd809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