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2025.11.11[光明日报]--北京大学第四届古典学国际研讨会举办

发布日期: 2025-11-11 打印

“北京大学第四届古典学国际研讨会——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古典学”日前在京举办。大会开幕式由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主任程苏东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姜国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系主任杜晓勤先后致辞。姜国华谈到了建设古典学的重要意义和北京大学对建设古典学的支持。杜晓勤回顾了北京大学古典学的建设历程,包括跨学科平台搭建、人才培养及国际交流合作等。

意大利威尼斯大学校长李集雅以早期耶稣会会士的翻译与诠释为例,指出中国经典的注释与翻译不只是语言的转换,而是融注了译者自身感受、体验与情感的再创造,成为承载新意义的全新作品。山东大学教授杜泽逊通过对《毛诗注疏》校勘工作的具体释例,展现了古典学研究的精度与深度。日本大阪大学教授浅见洋二讨论了宋代形成的“活法”文学论,集中关注南宋《唐诗三体家法》中有关“法”的阐释。澳门大学教授张健从徐复观的《文心雕龙》文体论出发,在理论上回应了中国实用文学传统的艺术价值问题,并尝试与西方纯文学传统的深入对话。北师香港浸会大学校长陈致主要考察了明代晚期子学与禅语入制义的倾向,指出这种风气始于嘉靖年间,并具体分析了其中的关键要素。

杜晓勤以北京大学中国古典学平台为例,向与会师生介绍了中国古典学的建设路径与学术拓展方向。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魏宁回顾了现当代西方《诗经》研究发展历程,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韩国成均馆大学教授金荣镇探讨了南宋谢枋得注《唐诗绝句》在中国、韩国、日本三地的传播与接受形态。日本神户市外国语大学教授竹越孝以翻译课本《老乞大》《一百条》为例,分析了在多语言背景下汉语北方方言的演变与发展。北京大学教授叶晔重点阐述了中国文学史观的内生发展与逻辑化进程。

闭幕式上,北京大学教授潘建国介绍了本次会议的基本情况,围绕中国古典学的内涵、外延及研究方法等议题,作了前瞻性、专业性的展望。北京大学教授刘玉才指出,相信通过学者们的共同努力,能够在继承前贤的基础上,推动中国古典学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参与文明对话。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晋浩天)

媒体链接:https://app2.gmdaily.cn/as/opened/n/0f04b4b223c5444ca7c9266e3605af86

最后更新:2025-11-12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