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2025.11.20[香港商報]--學術「最強大腦」現身BNBU20周年校慶,熱議AI與未來

发布日期: 2025-11-20 打印

科學的未來會是什麼樣?教育的未來又會走向何方?在人工智能深刻重塑世界的今天,這不僅是學術議題,更是關乎人類發展的關鍵議題。

2025年11月18日,北師香港浸會大學(簡稱「BNBU」)20周年校慶日,五位國際頂尖學者——諾貝爾獎、圖靈獎與菲爾茲獎得主以及法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齊聚校園,參與「AI時代下,科學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圓桌論壇,並與國內20餘家主流媒體展開深度對話,共同勾勒未來科學與教育的新圖景。

「破解時代難題不能依賴單一路徑,」北師港浸大BNBU校長陳致教授在論壇開場時指出,「我們需要科學家嚴謹求證的精神、人文學者深邃的智慧,以及學子們永無止境的好奇心——這正是博雅教育多元精髓的體現。」

陳致

AI能否驅動科學未來?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單粒子冷凍電鏡之父」Joachim Frank指出,人工智能固然能加速問題的解決,但科學的本質遠不止於此。「實驗本身就是一場至關重要的探索之旅,」他強調,「AI所知曉的一切都源於過去,對未來則一無所知——這正是其根本局限所在。」

Joachim Frank

Frank教授不僅是科學家,也是一位熱愛寫作與攝影的創作者,他擁有着個人文學網站,用於展示其原創小說、詩歌等文學作品,對他而言,寫作很重要,科學發現與人文敘事可以相互啟發、彼此豐富。

法國國家科學院及德國國家科學院院士Eric Westhof則認為,人工智能難以孕育顛覆性的創造。他以另一位嘉賓——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Dan Shechtman的親身經歷為例:Shechtman教授當時在晶體中的發現,完全顛覆了傳統認知。「若由人工智能評判,它可能只會持續否定:『這是錯誤的。』」

作為當事人,Shechtman教授對此幽默回應:「我對自己有信心,因為那是我的專業領域。」他分享道,在科研中面對重大發現時,「比起數據和那些揮之不去的矛盾,我更相信直覺——因為直覺是你全部知識儲備的融合。」他還補充了一點關鍵因素:「運氣。大家能降生於世本就是極大的幸運。生命形成的概率極低,但我們已然存在。」

Dan Shechtman

不過,AI也是極其重要的工具。Westhof教授認為,善用AI能提供非凡的助力,讓我們的大腦能夠專注於更具創造性的領域。

Eric Westhof

Westhof教授是RNA結構與功能研究領域的頂尖學者,在國際學界素以開放、慷慨與合作精神著稱,近年來,他多次到訪中國高校和科研機構,進行學術交流。

教育如何回應時代之問?這些頂尖學者不僅在各自領域深耕不輟,對教育的未來也有着深刻的思考。

2013年圖靈獎得主Leslie Lamport坦言,他在計算機領域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跨學科的素養。「數學是基礎,而幫我拿下圖靈獎的關鍵論文,正源於我對狹義相對論的深刻理解。」他鼓勵學生:「珍惜大學時光汲取知識,不要被『大學即職業培訓所』的狹隘觀念所困。追隨內心去學習——因為我們無法預判十年後哪些知識會變得重要,而人生也應當充滿樂趣。發掘心中所愛,正是教育的真諦。」

Leslie Lamport

Lamport博士初入大學時,曾立志成為物理學家。後來逐漸意識到,自己的思維更傾向於數學家的模式。而當他接觸到並發計算這個概念時,發現它契合自己的能力特長與興趣所在——這便是他最終扎根這個領域的原因。

1994年菲爾茲獎得主Efim Zelmanov則強調了學術環境的重要性。「為何優秀的學子常湧現於優秀的院校?因為在那裏,他們不僅從導師身上汲取知識,更在與同儕的切磋中成長,在濃厚的學術氛圍中啟迪心智。」

Efim Zelmanov

Zelmanov教授39歲時因解決伯恩賽德猜想榮獲「數學界諾貝爾獎」——菲爾茲獎,202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他活躍於科研與教學一線,並於近年來到中國任教。他在媒體見面會上談到數學教育時說:「數學是一個統一的全球體系,各國學者研究相同的命題,並終將達成共識。2022年我來到深圳後,這一信念變得更加堅定。」他同時表示,期待在此推動更多合作。

BNBU常務副校長周蔭強教授(左)與協理副校長黃煜教授主持媒體見面會

在這場思想交匯中,五位頂尖國際學者從各自的研究路徑出發,共同指向一個多元、開放與跨學科的未來,為科學與教育的明天提供了新的思考。(記者 黃鳳鳴 常亮

媒体链接:https://www.hkcd.com.hk/hkcdweb/content_p/2025/11/19/content_192890.html

最后更新:2025-11-24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