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2025.11.24[软科]--内地与香港合办的第一所大学,20岁了

发布日期: 2025-11-24 打印

20年时间,能做什么?

1847年,一个名叫容闳的年轻人从广东香山县南屏乡(今属广东珠海)远赴美国。8年后,他从耶鲁大学毕业,成为我国“海外留学第一人”,他首倡官派留学以教育兴国,也被后人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1873年,第二批赴美官派生中有一同样来自香山县的少年,名叫唐国安。1912年,由唐国安参与筹备建设的预备留美学堂改称为清华学校,他出任第一任校长,全面引进西学体制,奠定了早期清华大学的基础

是一个人睁眼看世界的起点,也是一群人带动一个国家、民族去见世界的起点。

珠海,南海之滨,比邻港澳明明是一座小城,却走出了一批睁眼看世界的大先生、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拓荒人。也是在这片中西文化交融的热土上,诞生了首家由我国内地与香港合作创办的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简称“UIC”,现名北师香港浸会大学),成为内地与香港合办高等教育的“拓荒者”。11月18日,这所大学迎来了她的20岁生日。

20年,足够一个人影响另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足够一所大学从零起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曾是“校名最长的高校”

18个汉字——特殊的校名让这所大学一度成为我国“校名最长的高校”。不过,就在今年春天,学校获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北师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简称“北师港浸大”,英文简称“BNBU”)。“遗憾”摘下“校名最长高校”的桂冠,但有些东西始终不变。

北师香港浸会大学校名石

(图源:北师香港浸会大学)

来处不变。这是内地与香港合办的第一所大学,从18个字改为8个字,校名里保留了2所“母体学校”的名字——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

香港浸会大学(简称浸大)与香港大学并立为香港历史最悠久的两所高等学府,2001年,刚获任浸大校长的吴清辉,开始酝酿一件此前没人干过的事儿——将港式教育引入内地,办一所新大学

这个想法很快有了实现机会。2003年,国务院颁发《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明确港澳台与内地合作办学参照该条例执行。办学地点迅速敲定,选在山灵水秀的珠海,但按规定,浸大需在内地找一所高校合作。同年,吴清辉赴京参加全国人大代表会议时,其想法得到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的支持。许嘉璐曾长期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在他推动下,北师大与浸大于次年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

2004年3月9日,北师大与浸大签订合作办学协议,签约者为时任北师大校长钟秉林和时任浸大校长吴清辉。(图源:北师香港浸会大学)

2005年,学校正式成立,并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家——珠海香洲区唐家湾金凤路28号。

去途不变。这是我国内地第一所创新的博雅大学,“博文雅志,真知笃行”——从2005年的UIC到2025年的BNBU,8字校训蕴藏的教育理念与育人初心未改。

什么是博雅教育?博雅二字取自拉丁文Artes liberales,原意是“适合自由人的学科”。不同于职业教育、专才教育,博雅教育意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希望学生成为通晓文理、以通驭专的全才,而非只通一艺的专家。

何以博雅?

“如果要问我心中关于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雅型大学的标准,我想那应该是:以育人为本,以教学为主,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博文雅志,真知笃行’的人。”这是首任校长吴清辉的诠释。

“博雅教育本身就讲求文理兼修、科学与人文并举,加大科研教育投入与博雅教育并不矛盾。”第二任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汤涛认为,回应区域和国家发展需要也是办好一流博雅型大学的重要一步,“一门手艺行天下”的时代早已过去,博雅教育很适合目前的中国。

“在AI技术狂飙的今天,更彰显了博雅教育的独特价值。”这是现任校长陈致的答案,“当机器可以快速检索海量信息的时候,大学更要回归教育的初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人文情怀和生命智慧的完整人格。”

“时代在变,但教育的本质没有变。”陈致校长说,北师港浸大的博雅教育重视育人,这一点不会改变。在几代人的探索之下,学校走出一条涵盖全人教育、通识教育、四维教育、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博雅育人之路,关注学生道德、审美、情绪、社交、健康和精神潜质的提升,让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体悟全人之道,达成全面发展。扎根珠海20年,北师港浸大培养了无数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双修、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兼具的新时代学子,他们从这里出发,走向全球。

古村旁的国际化大学

从2005到2025,变化也是恒常。

变化最大的是校园。2017年秋,北师港浸大的6000余名师生员工从金凤路28号迁入金同路2000号(一期校园),2021年夏,学校二期校园奠基,校园从200亩扩至1000亩,而更特别的是,它与一座古村成了友邻

北师港浸大一期、二期校园与会同古村(中间)相邻共融

(图源:北师香港浸会大学)

会同古村有近300年历史,是珠海保存最完好的一个古村落,与BNBU同处唐家湾镇。2014年,学校在规划新校园建设时,向珠海市政府提出整合古村周边社区产业、历史文化等资源,建国内首个开放式大学小镇

“大学小镇”曾被许多欧美名校实践,牛津、剑桥就是典型代表。大学依小镇而建,小镇因大学而兴,这所国际化大学的进驻让一度人烟稀少的古村变得鲜活。会同电影小馆、阅潮书店、会同村史馆建了起来,闲置老屋成了一座难求的咖啡屋,村中有校、校中有村,古村与大学的发展紧紧融在一起。

融汇中西、贯通古今,正合了北师港浸大一直以来秉承的国际化博雅教育理念。这所小镇里、古村旁的大学敢为时代之先,以世界眼光为中国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构建起独特的国际化教育模式。

让人才从全球各地来到BNBU

2024年4月,国际知名文史及汉学研究学者、香港人文学院院士陈致教授履新北师港浸大第三任校长。担任校长前,陈致曾长期协助负责学校的人才引进工作,经他签字引进的教学人才有数百人。“让全球人才来了就不想走”更是一项他倾力去做的工作。

如今,在BNBU,教师团队来自全球约40个国家和地区,学系专业教师100%具有境外高校留学或工作经历,近90%拥有博士学位。其中很多来自包括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大学等在内的世界名校。

在斯坦福大学最新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中,BNBU有15位学者入选,其中6位学者进入“终身科学影响力”榜单相关领域全球前400名;4名学者进入“年度科学影响力”榜单相关领域排名全球前200名。

他们之中,周荫强教授在“信息系统”领域位列全球第32名,是国际信息系统协会自1994年成立以来第一位当选主席的中国学者;长期从事海事交通研究的吴盖宇教授,是该领域全球五名前列学者之一;关注植物化学物质对健康促进作用的徐宝军教授,引导着公众的健康消费观念……其他入选学者的研究领域还涵盖人工智能与图像处理、统计与概率、工业工程与自动化、网络通信等。

图源:北师香港浸会大学

不仅自身学术过硬,学者教师们也积极参与学生的学术指导和成长辅导。导师关顾计划从新生大一阶段就为其提供学术建议,学生能解锁与老师交流的N种方法;不少学生毕业后,还会特别提及从课堂之外的Office Hour获益,这一老师提供的答疑时间不仅解答学业疑问,还会指导升学和职业规划。

今年年初,BNBU还启动了“英才100”全球引才计划,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人文社科等领域,面向全球招募百名优秀学者,为学校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注入新生动力,也为学生深耕专业、探索科研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

让人工智能成为博雅教育的一部分

“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教育?BNBU又将如何进一步发展?”这同样是陈致一直思考的问题。

AI伦理与算法设计同样重要,文学创作与机器学习并行不悖。在人工智能重塑教育版图的2025年,BNBU并不急于追逐潮流,相反,她更关注在机器可以快速检索海量信息的时代,如何挖掘那些“机器无法替代的特质”,如何回到培养“完整的人”这一博雅育人初心。正如陈致所说,批判性思维、跨文化理解、伦理判断——这些人类独有的能力,才是未来教育的护城河。

今年5月,BNBU成立博雅智能学院,以数学、商业、计算媒体和数字全球传播为核心方向,推动文理交叉、科技与人文融合,希望培养兼具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首任院长陈钟在北京大学从教30余年,曾深度参与国家信息技术政策的制定与咨询,并长期关注教育创新与跨学科融合,他指出:“单纯的技术能力已不足以应对未来挑战,而跨领域思维、人文关怀、创造力与同理心成为关键。”

图源:北师香港浸会大学

兴趣导向,探索无界,博雅智能学院是BNBU鼓励学生从事跨学科研究的最新诠释。敢于破界的北师港浸大,也早已塑造了一批敢于跨界的BNBUers。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转向医学的伍天行,凭借在学校的跨学科学习能力,收获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的offer并迅速适应肿瘤学和病理学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就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英语教学方向)的陈鹭,则结合自己对教育学的兴趣,通过摸索与积累,从人文视角逐步转向科学方法,收获了哥伦比亚大学神经科学与教育学硕士项目免语言成绩录取。

秋季学期起,博雅智能学院从四大学院选拔120名优异新生开展个性化培养,在新学院,有专门为非理科学生定制的机器学习课程,用于艺术设计、可视化的编程语言,新增AI伦理课程,要求理工科学生必修人文艺术模块。BNBU打破专业壁垒,推出“智能商业领袖+N”“数字全球传播+N”“数学+N”“计算媒介+N”四大融合定制项目,在原专业基础上定制AI增强的博雅教育。正如陈钟所说:“不是教人与机器竞争,而是教人如何与机器协作,发挥人类独有的创造力与同理心。”

让BNBUers拥有世界眼光

BNBU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不止于课堂。

“高考成绩占录取成绩比例的60%,由录取高校自行组织的综合评价测试分占录取成绩的30%,考生高中阶段的学业水平占录取成绩的10%。”2013年,北师港浸大在粤招生实施“高考基础上的综合评价录取制度”,录取更多高考成绩好且综合素质高的学生,是广东最早实施该制度的高校之一。从招生到培养,在无先例可循的背景下,北师港浸大还率先探索学分互认、师资互通、联合培养等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机制,建立了本科、硕博和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为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提供了一套可借鉴的成熟范式。

BNBU采用英文教学,2015届现当代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朱雨南坦言,在面试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时,优秀的英语水平让她给考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得益于曾在学校经历了上百次的“pre(口头报告)”。学术标准接轨国际的同时,北师港浸大厚植中国本土优秀文化,2016年创立中华文化传播研究院,2019年开创全国首个英文授课的“中华文化与国际传播”本硕博专业,同年与北师大合作共同创建历史文化中心,致力于培养出一批批兼具综合素质和国际视野的中华文化传播大使。

构建全球合作网络也是BNBU的一项重要战略。2025年伊始,北师港浸大波士顿中心揭牌成立,不仅作为一个实体空间,也打开了一个长期、稳定、开放的国际学术交流窗口,将成为学校与波士顿地区乃至全球教育伙伴分享成果的学术交流平台。截至目前,北师港浸大已与包括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在内的全球近百所知名院校及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波士顿是一个起点。”陈致表示,学校即将在2026年1月设立伦敦中心,进一步扩大北师港浸大的全球影响力。这也将为师生创造更多走向世界的机会,拓宽他们的学术视野和实践经验。

北师港浸大波士顿中心揭牌

(图源:北师香港浸会大学)

从UIC到BNBU,从这里走向世界

2005年10月,珠海。200余名来自北京、上海、广东、福建、四川和香港、澳门的大学新生到北师港浸大报到。录取的多数学生对学校了解不深,部分新生初期还不太适应全英教学。

尽管如此,北师港浸大的老师并未气馁,深信教育应“有教无类”。据吴清辉忆述,有老师对学生不离不弃,甚至跑到宿舍去“捉学生上课”,到了第二个学期,学生开始慢慢跟得上进度。经过创校初期的艰难探索,2009年首届244名毕业生获颁毕业证

学生在北师港浸大首届毕业典礼上合影

(图源:北师香港浸会大学)

学生是一所大学最好的名片。今年,BNBU迎来第17届毕业典礼,毕业人数达3300余人(逾2000名本科生和约1300名研究生),创造了毕业生人数纪录。据学校统计,本科毕业生逾80%选择深造,其中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等全球百强名校输送率超80%,多数校友学成归国后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国家发展;就业毕业生广受世界500强企业、政府机构等单位的认可;创业毕业生中有人入选福布斯30岁以下精英榜、胡润U35中国创业先锋等;亦有毕业生投身于公益事业,在社会服务中发光发热。

他们读万卷书,也行万里路。作为首届毕业生之一的罗卓衡,在支教之旅中找到人生志趣,从社会公益事业出发,在母校担任义工服务课程讲师,现任香港理工大学服务学习及领导才能发展处服务学习事务主任,以教育者的身份继续实践她对全人教育的理解;2023届人文社科学院校友张启凡,多次深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进行田野调查,先后赴耶鲁、牛津深造,将南部非洲国家作为研究重心,他说“BNBU教会我培养‘问题意识’,而真正的成长,是当你愿意深入这些问题中”。

他们扎根湾区,也反哺湾区。数据显示,北师港浸大超过50%的毕业生在完成深造后,选择将大湾区作为职业生涯的起点。2010届政治与国际关系专业毕业生陈家欣便是其中的代表,他与校友共同创立的云游道科技扎根珠海,核心产品极简汇率致力于提供跨境汇款服务,用小工具让货币流通更简单,全球累计下载量已突破1.2亿次;同样从珠海生根发芽的蜜蜂科技BEEPLUS,聚焦写字楼宇和产业园区资产管理,创始人&董事长贾凡也是一名从北师港浸大走出的“梦想家”。

他们从讲台下的学生变成讲台上的解惑者。2014届环境科学专业郭佳鑫,现为西安交通大学化工学院副教授,母校的学习经历也启示他坚持打磨课程,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用心上好每一堂课;从就读北师港浸大到执教香港浸会大学,作为曾经的统计学学生,2013届校友罗德惠总能在回顾学习经历时总结出课上的重点,从学生角度出发安排课程和练习;现为澳洲国立大学讲师的石英男、马超,从各自导师身上借鉴教学经验,学习导师“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能力,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向自己的学生传授知识。

他们在各自职业领域“打怪升级”。2019届公共关系与广告学专业校友赵芙锐,凭借优秀的沟通能力和执行力在业务洽谈中游刃有余,入职小米2年后就成为集团最年轻的主管之一;应用心理学专业首批毕业生林璐,入职腾讯后主要研究用户对于游戏产品的体验和诉求,学校严谨的学术训练为他思考用户行为背后的逻辑和诉求打好了“地基”;2010届影视学专业校友文宁,如今已是知名编剧,代表作有《我和我的祖国》等,他说母校给了自己步入社会前最好的精神家园和最美的一段时光。

如今的BNBU,已然迅速发展成为一所知名的博雅教育学府,2万多名本硕博校友遍布全球。

“未来还将进一步提升博雅特色。”陈致表示,在取得丰硕教育成果的同时,北师港浸大将继续深化博雅教育理念,培养“以通驭专”的复合型人才,迈向一流博雅大学的目标。

凤凰山下,草木蔓发,春山可望。

校园湖区景

(图源:北师香港浸会大学)

媒体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hdwrT8L_VMMUHd1bEq0CQ

最后更新:2025-11-24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