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跨越时间与空间的诗词邀约,一次连接时间与青春的文化传承。选堂遗韵:全球华语高中生步韵和饶宗颐诗词创作大赛自今年5月启动以来,历经半年收集、遴选,即将在本月18日举行颁奖典礼。获奖学子代表将齐聚现场,共赴这场诗词盛会。
本次大赛由北师港浸大中华文化传播研究院、香港大学饶宗颐基金会、香港浸会大学饶宗颐国学院、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之友主办,孙少文基金会、潮商会、中山大学饶宗颐学术艺术馆、饶学联汇协办。
赋予古诗歌青年感悟
饶宗颐先生作为享誉海内外的国学大师,其诗词创作兼具古典气韵与时代感悟,为后世留下丰厚的文化遗产。本次大赛旨在弘扬饶宗颐治学精神,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推动大学与中学联动共育文化新苗,创新中华文化传播形式,助力文化出海。
本次大赛共接获286份参赛作品,生动展现选手对饶宗颐诗歌美学价值与哲学思想的多元理解。作品涵盖七绝、七律、小令等诗词体裁,当中《浣溪沙・珠海暮春》《古渡闲吟》等部分得奖作品,更将诗词融入当代青年的生活观察与精神思考,在传统框架中赋予古体诗歌青年感悟,以笔墨延续饶宗颐的诗词情怀。
据悉,为确保评审的专业性与公正性,组委会特别邀请传统诗词研究者、大学人文学科教授及国际汉学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负责赛事命题、评分及得奖作品点评等工作。评审过程严格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经过初评、复评及终评的严谨筛选,最终确定44份得奖作品。这次参赛作品整体质素超出预期,不少作品在格律工整的基础上,展现出独特的青春视角。
专题讲座破解创作难题
2025年5月至8月,大赛组委会邀请知名学者和诗人开设专题讲座,引导青少年理解和学习饶宗颐诗词,激发创作热情,提升语文素养学习兴趣。
第一讲《饶宗颐先生步韵和诗释例》
5月21日,澳门大学荣休教授施议在选堂遗韵:全球华语高中生步韵和饶宗颐诗词创作大赛开幕仪式上,主讲《饶宗颐先生步韵和诗释例》。施教授循饶公自幼习诗步韵至耶鲁讲学之诗路历程,以饶公和周邦彦和苏东坡七古之作为例,阐述了诗词和韵创作的方法。
南柯子
贺「选堂遗韵:全球华语高中生步韵和饶宗颐诗词创作大赛 」开幕
施议对教授
盖世饶公学,云飞酒自斟。
图经细览抱烟深。
种竹庭园百茎待成阴。
萝幌栖禅影,松门听梵音。
江山胜迹复登临。 若问当时也似此时心。
第二讲 《古风律诗中抽象概念与具象可感知形象相互转化的写作技法》
7月23日大赛专题讲座第二讲举办。知名历史学家、古文家、辞赋家雍平先生以自身作品《天目湖歌》和《广州塔赋》等作品的创作实践为例,向青少年诗词爱好者系统阐释了古风律诗中抽象概念与具象可感知形象相互转化的写作技法。雍平先生讲解了诗词写作中“观照与神思”“比兴与隐喻”“古典与当代的融合”“意象选择与情感寄托”等技巧。
北师香港浸会大学即兴
雍平
高深难测贯涵溶,学以浸寻堪会通。
邃密群科开眼界,于斯造就赖深功。
注:贯涵溶:语出晋葛洪《抱朴子 - 畅玄》:「高不可登,深不可测。乘流光,策飞景,凌六虚,贯涵溶。」
乙巳大暑次日于珠海为北师香港浸会大学
「全球华语高中生步韵和饶宗颐诗词创作大赛」开讲座有作
雍平
继绝维艰须勠力,扶轮声教赖仔肩。
行持朝气探珠海,惜取年光种玉田。
澡雪恢文期后哲,闻风踵武效前贤。
江山代有髦英起,白发骚人让少年。
注:1、种玉田:以杨伯雍种玉之典勉励后学,借喻有好的获取。
2、澡雪:洗涤。汉马融《长笛赋》云:「是故可以通灵感物,写神喻意,致诚效志,率作兴事,溉盥污濊,澡雪垢滓矣。」
讲座期间同步举办“沉浸国学・漫步校园”BNBU一日文化体验活动。活动以北师香港浸会大学融汇中西的校园文化场景为依托,精心规划传统文化主题参观路线,组织学子聆听国学盛宴,走访校园内的文化馆、古琴馆、射道馆等文化空间,以诗会友,在校园中碰撞诗情与灵感。
第三讲 转文时代,语文何为?
8月14日,应选堂遗韵:全球华语高中生步韵和饶宗颐诗词创作大赛组委会邀请,华东师范大学胡晓明教授为广大中学生、家长和语文教育工作者做了题为“转文时代,语文何为?”的专题讲座。1800多名听众线上参与,反响热烈。胡教授2019年在《文汇笔会》发表文章《中国文章学之「专」「转」「传」》,2025年上海市高考作文材料引用胡教授文章中「专」「转」「传」概念,引起热议,后经央视、新华社、澎湃新闻等数十家主流媒体广泛报导,进一步引发巨大社会争议。本次讲座胡晓明教授以“转文时代,语文何为?”为题,系统回应了数字技术对社会认知、文化传承与人文教育提出的严峻挑战与潜在机遇,对「专」「转」「传」作了清晰界定,为广大中学生、家长及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套兼具批判性与建设性的语文素养培育理论与实践路径。
本次讲座不仅是对语文教育在数字时代核心使命的深刻揭示——超越纯技法训练,关注“活的文化”,将课堂延伸至社会现场(如网络治理、经典活化),更是对文明韧性的一次有力呼唤。胡晓明教授所构建的“资讯-人文-文明”三维素养体系,为个体应对认知危机、为教育重塑人文根基、为社会守护思想深度,提供了兼具学理深度与实践智慧的行动指南。在众声喧哗的“转文时代”,这场讲座本身即是一次沉潜思想、回归深度的珍贵示范,其引发的思考与论争,将持续推动我们对语言本质与文明传承的再认识。
颁奖现场沉浸诗词体验
即将举行的颁奖盛典,不仅会向得奖学子颁发荣誉证书与奖金,更有学子代表现场吟诵诗词作品,线下同步展出部分优秀得奖作品,让更多人感受古典诗词与当代青年的碰撞魅力。 “大赛并非单纯的才华比拼,而是大学与中学合作的“启蒙”与“接引”。主办方期望引导青少年感受古典诗词的力量,延续传统文化的精神血脉。”赛事组委会主席、北师香港浸会大学校长陈致教授表示,盼参赛选手将个人才华禀赋,融入“文脉”的宏大交响之中,成为新一代的传承者与开创者。
11月18日,让我们相聚北师香港浸会大学吴清辉伉俪演艺厅,在深秋收获的季节,共同见证诗词与青年的美妙和鸣。
来源|中华文化传播研究院ICSCC
校对|蔡倩颖
媒体链接:https://ycpai.ycwb.com/content/ikinvjjtjh/content_53791727.html?isShare=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