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来,看他们用数据+AI说话

发布日期: 2025-11-10 打印

2025年11月8日,在第26个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第十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暨首届AIGC应用大赛(全国决赛)暨第三届“新一代人工智能信息传播与社会治理”主题论坛于北师香港浸会大学(BNBU)正式收官。

本届赛事吸引了来自全国300余所高校约1400支队伍参赛,约400支队伍入围全国决赛。经过激烈角逐,30支队伍获第十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一等奖,10支队伍获首届AIGC应用大赛一等奖。

其中,北师港浸大学子斩获第十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一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获首届AIGC应用大赛二等奖两项

戳视频,直击赛事现场


用数据观察世界

今年是中国数据新闻大赛创办第十年。从2015到2025,从首届赛事的数十支队伍到本届赛事的1400余支队伍,大赛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影响力与日俱增。

北师港浸大党委书记、副校长(行政)毛亚庆表示,本届大赛既是中国新闻教育领域的一次盛会,也是青年学子展现创意与智慧的舞台。每份作品都承载了青年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

中国数据新闻大赛暨AIGC应用大赛品牌创始人、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陈积银指出,本届赛事参赛作品不仅实现了从可视化呈现向深度价值挖掘的跨越,更紧紧围绕国家“四个面向”战略,积极回应了时代关切与人民需求。

评委代表、安徽大学李小军介绍,本届赛事作品呈现出三大亮点:选题紧扣科技前沿、民生福祉等时代命题;深度融合AI与数据可视化等技术;表达出色,作品兼具理性深度与人文温度。

北师港浸大罗小雅团队斩获本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一等奖。她们的作品《文化之光,为谁点亮?——数读城市公共文化资源差距》,通过分析十余座不同级别城市在公共文化资源数量、可及性与使用体验上的差异,剖析了国内公共文化服务增长背后的结构性公平缺口,并评估了现有解决方案的实效。

该选题萌芽于学校的全人教育社区营造义工课程。在走访珠海斗门工业园区时,工人及其家属缺乏可使用的文化场所的现状,引起了罗小雅的关注。基于这一发现,她与团队希望能进一步“用数据去丈量城市间公共文化资源的差距,使其被看见、被讨论、被改变。”

决赛答辩现场


AIGC+新闻=?

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高校数据新闻类赛事,十年间,中国数据新闻大赛见证了中国新闻教育的改革与行业的变革,并成为新闻传播教育转型的重要风向标。

面对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发展日新月异、相关技术不断迭代升级的潮流,本届大赛增设AIGC应用大赛,鼓励参赛者大胆突破常规,探索AIGC的创新应用,推动技术的普及与健康发展。

决赛答辩现场

浪潮奔涌下,一个根本性问题再次浮现:新闻教育的灵魂何在?

北师港浸大协理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黄煜指出,即使AI能够模仿人类的语言风格、逻辑路径,甚至思维模式,但它始终无法体验真实世界,更无法赋予意义——而这,正是新闻价值所在。“当一切皆可被生成,人仍旧要去寻找那个不可替代的‘真’。”

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副主席郭一鸣进一步分享了他在业界的观察。从大数据到人工智能,科技高速发展的步伐不曾停歇,但社会对新闻真实性的追求始终不变。他强调,对“真实”与“在场”的坚守,是新闻工作的根基,是任何技术都无法取代的。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隋岩表示,本次AIGC应用大赛正是新闻传播学科一次面向未来的探索。他期待大赛能引领学界业界共同思考:如何让AIGC技术成为提升新闻报道质量、服务国家社会的利器,如何在人机协同中坚守新闻核心价值、推动学科在智能时代持续发展。

“人工智能可以生成内容,但唯有人能创造意义;算法可以连接世界,但唯有教育能培养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胡正荣表示,未来的新闻传播教育应在“数据驱动、智能赋能、人文引领”中找到新的平衡点,在技术浪潮中守护人的温度,传承传播初心。


赋能与挑战

第三届“新一代人工智能信息传播与社会治理”主题论坛于同期举行。论坛汇聚了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等单位的众多专家学者,围绕AIGC、数字人、深度伪造、智能舆情等一系列前沿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主题论坛上,吉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刘鸣筝从个人使用AIGC工具的体验出发,展现了技术革新给新闻传播教育工作者带来的焦虑与危机感。她强调,面对技术浪潮,新闻传播学科应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加强技术素养的培养,主动拥抱变革。

《编辑之友》杂志社社长、主编李晶结合学术出版实践,介绍了AIGC在学术生产中的乱象与风险:观点框架趋同、逻辑不清、数据文献及结论造假……AI生成的学术内容不仅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更面临真实性存疑、隐私泄露、版权争议三大核心风险。对此,她强调,使用AIGC时应恪守合规、透明、适度三大原则。

当代科学研究范式已进入人工智能驱动新阶段。南京大学河仁社会慈善学院副院长、上海萌泰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军指出,在社会科学研究中,AI能极大赋能文本分析、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显著提升科研效率。面向未来,他积极展望“人机共生”的科研图景,同时呼吁要警惕因技术依赖而导致的认知能力退化。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丁汉青主持主题论坛

分论坛现场

获奖名单

活动风采

颁奖典礼现场

评委代表、安徽大学李小军发言

首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获奖选手、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业界导师、烽火数讯(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戴玉发言

获奖选手代表与指导教师代表发言


来源 | 新闻公关处

文字 | 邓雅文 许洛 郑祺然 陈晓虹

图片 | 贾子航

最后更新:2025-11-10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