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BNBUer请坐好,这三位新老师不简单

发布日期: 2025-11-14 打印

今秋,北师香港浸会大学(BNBU)的校园里,一股源自世界的学术新力量正在此汇聚。2025年,随着学校“Talent 100”人才引进计划的启动,一批全球英才选择了这里作为事业的新起点。他们从何而来,又因何相聚?答案,正藏在三位新老师的故事里。

“我喜欢不断‘挑战’学生,”邱凌云教授笑着说,“因为兴趣,往往来源于常规思维被打破的那一刻。”

这位在信息系统与数字创新领域深耕二十余年,并曾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任教的学者,开学初就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假设你在学校对面开一家便利店,只有一台安装了Excel的电脑,你会怎么用它记录并管理所有运营数据?”问题看似简单,他却希望学生意识到,哪怕是一家小小的便利店,也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撑。

邱教授的课堂从不局限于知识传授,而是通过案例和提问,激发批判性思维。“我希望学生能跳出固有模式,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视野打开了,潜能才能真正释放。”在邱教授看来,老师应当扮演“布道者”的角色,核心是激发学生对某个主题的热情,让他们愿意主动探索。为此,他笑称自己爱“抬杠”,用层层追问,推动学生思考不断深入。

而从北大来到北师港浸大,也缘于他发现,这里蕴含着广阔的育人可能。两年前,作为讲座嘉宾的邱教授初次到来,便感觉“这里很国际化,采用英文授课;另一方面,又很重视人文,这样的组合非常少见。”更打动他的,是讲座现场的氛围——北师港浸大学子们专注听讲、踊跃提问的状态,让他看到了,在这所注重本科教育的校园里,存在着“真正去影响和塑造一个人”的更大可能。

展望未来,邱教授也已做好准备:他计划充分借助粤港澳大湾区丰富的企业资源,把真实问题带到课堂里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认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同时,他想在未来推出与博雅教育深度融合的课程。“当你手中的工具足够先进时,你要用它来做什么?这个问题,是AI本身无法回答的。”在邱教授看来,技术越是强大,人文精神的指引就越是重要——而这,也正是他在北师港浸大这片教育土壤上,希望继续播种的未来。

“我希望通过努力,让未来企业在看到北师港浸大毕业生时,能毫不犹豫地说出——‘就是你了’。”今秋,带着这样的愿景,Hannah Kum博士从纽约来到珠海,成为北师港浸大的一名副教授。

在此之前,她的足迹早已遍布全球:研究成果曾亮相于SIGGRAPH、IEEE人机交互等顶级会议,设计作品在全球展出二十余次;更曾与谷歌、亚马逊、三星、惠普等知名企业携手,主导设计一系列前沿项目。她身兼研究者、设计者与教育者多重身份,如今,站在事业新阶段的起点,Kum博士却更加坚定,要成为一名真正助力学生成长的教育者。

这一选择背后,是她自身历经的多元成长轨迹。本科学习雕塑的Kum博士,在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攻读硕士时转向新媒体艺术。“在那里,我遇到了许多杰出教授,他们深深影响了我成为设计教育者与创新者的道路。那段经历也让我更理解学生,尤其是当他们走向国际舞台时。”作为当年班上少有的亚洲学生,Kum博士对跨文化环境中的压力感同身受,“我希望能帮助他们化解这种焦虑,自信地走向世界。”

为此,她致力于师生对话,通过课后频繁地单独辅导,深入探寻每个人的真实问题。 她也因此连续十年获得教学评估高分,其秘诀正是她始终视师生关系为一场超越课堂的“长期同行”。即便十多年前教过的学生,至今仍与她保持联系。

而来到北师港浸大,Kum博士教授着媒体艺术与设计方向的课程。“设计师创造的是观众的体验,因此必须掌握叙事的逻辑与法则,”她强调。此外,面对年轻的学子,她建议大家不仅要发现真正兴趣所在,重视作品集的打磨,更要认真构建自己理想的生活图景。

就如她自己,找到了一座理想中的城市。

“珠海完美融合了我对生活的期待:无边的海景与现代的城市。”而更打动她的,是这里的温暖氛围。“在其他高度竞争的环境里,人与人之间往往有所保留。但在这里,同事们总会关切地问‘一切都好吗?’‘吃过饭了吗?’——那种感觉,就像一个真正的‘大家庭’。”

周新凯博士至今仍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观摩心脏手术的那一幕:

冷冽的灯光下,体外循环机接管了病人的心肺功能,维持着血液循环与氧合。主刀医生正将一段血管精细地缝接在冠状动脉上,为阻塞的血流开辟新的通路。监测屏幕上数字不停跳动,血压曲线波动起伏,心电监护仪发出有节奏的“嘀—嘀—”声,与麻醉机的气流声交织在一起——那是生命最真实的律动。

“那一刻的震撼,是课堂和书本都难以传达的。”他回忆道,“我感受到数据不再只是一串数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写照。”

作为生物统计学领域的青年学者,在世界顶尖学府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完成博士后研究后,周博士选择加入北师港浸大,继续探索“AI+医学”的前沿。“这里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 他说。

在这所快速成长的大学里,他一方面深耕科研,专注于连续健康监测数据建模的理论与方法,聚焦于手术中血流动力学数据和连续血糖监测等可穿戴设备数据的研究。这些研究正在为提高手术安全性、改进重症监护策略,以及实现糖尿病的个体化管理提供新的数据支持和方法基础。另一方面,他也在思考如何把这些学科前沿带入课堂,让学生看见数学公式背后与生命健康科学的联系。

“我希望激发学生天生的好奇心,并帮助他们寻找真正热爱的方向。” 他说。 在他的《微积分》课堂上,学生不仅能听到人类如何用两千年时间精确定义“极限”这个数学概念,还会看到三四百年前发明的微积分如何在现代医学中焕发新生。“我曾遇到过许多杰出的老师,他们让我明白:教学不是提供答案,而是点燃好奇心并展示思考的完整过程。”

他也鼓励学生通过科研与实习去触碰真实世界的问题,探索心中所爱。与此同时,他正在建设自己的研究团队,欢迎对“AI+医学”充满热情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加入。“相对于完美的成绩单,我更看重学生的好奇心、提问的勇气和探索的意愿。”

“守护人类健康,挽救万千生命。(Protecting Health, Saving Lives — Millions at a Time.)”这是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布隆伯格公共卫生学院的院训,如今也成为周博士对自身与学生的共同期许。 “连续健康监测技术的快速普及,让我们得以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观察疾病的发生与演变。”周博士说, “结合人工智能与统计学方法创新,我们正在研发主动健康干预与改进治疗策略的工具,让‘挽救万千生命’的愿景一点点变成现实。”展望未来,他希望开设更具深度与广度的生物统计学课程,让学生体会这门学科的独特魅力,并在其中找到自己热爱的方向。

来源 | 新闻公关处

文字 | 宋可嘉 俞诗颖

图片 | 李伯涵

视频 | 李伯涵 何秋蓓 宋可嘉

俞诗颖 Juan RENGIFO

最后更新:2025-11-14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