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穿越”一下,多维透视古人的生活世界

发布日期: 2025-05-02 打印

2025年4月26日,北师香港浸会大学(BNBU)通识教育学院中国语言文化中心举办第三十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本届研讨会以“走进古人的生活世界”为主题,汇聚五位知名学者,通过精彩演讲与互动交流,带领听众感受中国古代生活文化的魅力。

学者演讲

多维还原古代生活图景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香港分会主席郑培凯教授以“晚明风雅生活的现代启示”为题,剖析晚明商品经济繁荣下,士人阶层精致化的精神生活追求。通过对茶道与园林艺术这两个最具代表性文化载体的深入阐释,他带领听众穿越时空,让大家真切感受到晚明文人那种将生活艺术化、将艺术生活化的独特生活美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王家葵教授聚焦“本草与中国文化”,指出中国传统医药体系主要由医经与本草两大支柱构成,其中本草因其天然属性与生活化特征,在历代文献中积淀了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不仅是文人墨客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库,更是后人窥探古代文化的词典。通过介绍人参“起死回生”形象的神话建构过程与重新考释王羲之《狼毒帖》,讲座展现了本草学独特的文化魅力。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刘艳伟以“清代读书人的书院生活”为题,运用书院志、学规、日记等丰富的第一手史料,配合珍贵的历史图像,细腻还原了清代士子的书院日常生活;同时梳理了清代书院政策、书院的普及、书院的结构与职能,以及晚清书院改制为学堂的转型历程,为听众勾勒出一幅清代书院教育的全景画卷。

茶文化研究者周重林以“苏东坡饮茶的五种境界”为题,结合苏轼的饮茶实践与诗词,分析讲解了宋代文人对茶叶的认知、茶叶的分类以及他们饮茶的方法。他指出,宋代文人把饮茶当成一种很有腔调的行为,他们强调只有把自己锤炼成一位艺术家,每一泡茶才能是艺术品。

信阳师范大学副教授纪昌兰在“曲水流觞到瓦舍勾栏:宋宴中酒礼的雅俗嬗变”中,从宋代宴饮的种类、宴饮文化、宴饮中的博戏、宴会词的创作与演绎、文化传播与社会影响五个方面详细剖析了宋代宴饮文化的多元面貌,指出博戏活动促进了士大夫与市民阶层的交流,成为雅俗共赏的文化传播载体,推动了文化在社会中的普及与传承。

北师港浸大校长陈致教授(左)向与会学者致送纪念品

冯燊均国学基金项目总监容向红博士(右)出席研讨会

北师港浸大校长陈致教授表示,本届研讨会选择“走进古人的生活世界”这一主题,旨在以开阔的视野、多元的视角,分析和探讨中国古人的生活,多维度还原古人的生活图景。作为内地第一所博雅型大学,北师港浸大十分重视国情国学教育,并期待研讨会能持续促进学术交流与文化传承、丰富学子学术与文化生活。

陈致校长致开幕词

嘉宾与现场师生积极互动

当晚,五位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主讲嘉宾应邀出席通识教育学院高桌晚宴,郑培凯教授带来题为“茶道的历史进程”的精彩分享。

他以考古发现为据,梳理了中国茶文化从“茶为食材”到“饮茶成为形而上的文化体验”这一升华历程,指出“道”是一种文化意识,从形而下的 “器”上升至形而上的“道”,在具有仪式感的活动中酝酿出文化、审美的精神体验。“有茶,有茶器,有茶仪,才有茶道。”


来源 | 通识教育学院 新闻公关处

文字 | 汪文茜 刘杨 龚元之

图片 | 刘勇 周紫伊

编辑 | 邓雅文 陈晓虹

最后更新:2025-05-02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