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2010.12[厦门文艺、厦门图书馆声报]---蕉风君们,到底预演和预言些什么

发布日期: 2011-04-19 打印

3n76846.jpg3n6784794.jpg

2009年春节,正在UIC联合国际学院影视系读大二的蕉风君告诉我:他和几位同学准备举办一次跨校际跨省界的中国大学生三分钟影像展。我当即就对这个策划表示高度赞赏。我以为,我们大学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过于偏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能力的培养、偏重社会观念的约束而忽视个体性格的养成,使得一些学生走出象牙之塔后无法适应现实社会的环境,甚至出现没上大学之前还能做点事,上了大学反倒一事无成的怪现象。蕉风君和他的同学们策划的"三分钟影像展"的方案制定、资金筹措、作品征集和评选等,全部由他们自己承担。这对于大学生的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养成有极大的帮助。

那以后,我耳闻目睹了蕉风君们在珠海、厦门等地不懈的奔波、劳作。先是于2009年5月和2010年5月完成了两届"三分钟影像展",并在厦门、佛山进行巡展,奠定了"3的n次方"这个公式中"n为1"的基础,后又陆续将"n"不断演化为2、为3、为4......演绎了一段在校大学生驰骋社会的佳话。

更为可喜的是,一年多之后,蕉风君把他对"三分钟影像展"参展影片的评论以《3的n次方》为题结集出版,为这次以社会实践为主的文化策划行为增添了理论色彩,提升了学术品位。

《3的N次方》设历程篇、观念篇、策展篇、影评篇、反思篇,共收入蕉风君的54篇文章和各地媒体围绕"三分钟影像展"所写的14篇报道。在54篇文章中,蕉风君立足于参展影片说事,跳出参展影片阐理。详尽介绍了"三分钟影像展"的创办背景、理念打造、策展推介和社会影响。对于参展影片的创作理念、艺术风格、摄制手法,也不乏精到的评述。理论上涉及中外电影的比较、古今艺术理念的异同、几代电影人的比较,技术上甚至深入到摄影机的仰角、配音的风格、画面的结构等具体手法上。数十篇评论逐一看来,见其奔涌,不见其重复;见其浩瀚,不见其庞杂;见其广博,不见其散漫。一个20岁出头的大三学生知识面的开阔、文字表述技巧的娴熟,简直有点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更为可贵的是:蕉风君们在努力实践的同时,也就"新生代电影人"这一话题展开在理论方面的探讨和开拓。

《3的N次方》有个副标题--《新生代电影人的预演与预言》。那么,这群以"新生代电影人"自居的蕉风君们,到底预演和预言些什么呢?

在我的理解中,传统的电影制片人不外分为两派,一是以教育人为目的"主旋律"派,二是以娱乐人为目的的"市场派"。蕉风君的"新生代电影人"完全不同于上述两种派别。文集中个别地方将"新生代电影人"与当下中国电影界的几代电影人相提并论。但是,在蕉风君的心目中,"新生代电影人"对电影的理解与传统电影人不同。电影不是教育人、唤醒人的工具,而是"一种个人书写的手段,它抛开所谓的人文关怀,社会责任的担子,出发点彻底回归到作者的私人生活和私人经验,最大限度的接近个人书写。"(《将拍摄作为一种个人书写的手段》)。"新生代电影人"对电影制作的理解也不同于传统的电影人:"难道,没有上千部的阅片量,没有RED、升降机、轨道和大摇臂,不懂构图、用光、景别,不会那些装逼极的专业术语就拍不了电影了?"(《人人都是大导演》)在蕉风君的心目中,有个崇高的使命:"影像应该是平等的,任何人在艺术人格上都可以独立而平等,任何艺术包括电影理应没有门槛,人人都是生活的导演,都有资格和权利以影像的手段去表达、记录和演绎。对艺术话语权的垄断是可耻的" "真正的主旋律电影应该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甚至由生活着的本人通过自己的表达手段比如说影像或者被影像来实现的。中国的电影为什么老是步履维艰呢?是因为它不够‘人民'。人民的,才是世界的。"(《人人都是大导演》)

看上去有点骇人听闻,但蕉风君却是从容不迫的。

他有他的电影观:"我思考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凭什么他们要被电影消费而不是去消费电影?凭什么他们只能是坐在电影院规规矩矩接受洗脑的观众,而不是站在摄影机后面运筹帷幄挥斥方遒的大导演?"(《人人都是大导演》)

他有他的艺术理念: "电影无门槛影像平民化。这意味着人人都可以拍电影,拍电影的资格在于你 ‘想拍'还是‘不想拍',不在于钱的多少。" (《学生如何"自制"一部电影》)"不论设备专业不专业,不论技法高深不高深,只要热爱电影,只要希望通过光影来表达自己,都将来者不拒。影像展不会因为你用数码相机或者手机拍摄而觉得不专业,也不会因为构图不美用光偏差焦距模糊等等专业门槛来限制影片的入场。只要影片能表达自己,那么在我们的眼里,用50万元一台的摄像机和用相机视频功能拍出的作品都是一样的。在电影面前,我们人人平等。"(《一个LOGO的极简主义注解》)"影像......就是一种平淡如水的叙述,它的记录功能不过是帮助人类还原生活原生态的一个小工具而已。" (《站在公益的地平线》)

他有他的理论依据:"在这个资源共享的时代,视觉艺术正蓬勃兴起,影像的话语权也将随着数码产品成本的下降以及摄影专业知识的普及而渐渐回归普罗大众。网络文学、博客等自媒体以及新艺术形式的兴起,已经赋予了每个人平等追求文字以及静态图片的权力。你用手机记录下身边发生的某一场婚宴、聚会,甚至车祸,你吆喝几个同伴自导自演一部喜剧或者悲剧,你用简易的DV配合软件捣鼓一部实验短片或者动画,这其实都不是难事,它甚至简单得就像你随手翻开日记本写点随笔或者散文那么简单。当你将它上传到网络上和很多人共享,那么你实际上就完成了一个将自我体认和表达转化为影像(如同转化为文字)的过程。"(《以后现代名义进行一场影像革命》)"摄影不在只是传达一张或几张照片的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释放自我寻求个性宣泄情绪升华精神的艺术形式。摄影升华为艺术,就不再需要纠结于传递客观和融入主观,表达理性或者释放感性的问题了......后现代主义者最反对把艺术神化,他们主张人人都是艺术家。" (《别太把摄影当回事》)

他有他的现实基础:"在数码时代,以网络拍客、播客为主体的新兴传媒力量,正在逐渐取代传统影像的胶片传播渠道。(《网络江湖的民间声音》)

他有他的实证事例:《Listen to the heart》的导演吴丹迪并非影视艺术院校的学生,她的专业是计算机,业余为舞蹈教练......吴丹迪导演在缺乏专业知识和技巧,只用数码相机拍摄的情况下完成了她的导演处女作。"她说她没想过要拿什么奖,只是希望用影像还原一个她亲身经历的真实故事。她就想用自己的语言通过影像的手段以音乐为载体叙述一个平凡的事件。没有说教,也没刻意淋狗血。您是否觉得这些话似曾相识呢。"(《"苦逼"新人不寂寞》)

另一个例子则有点近乎传奇:2009年4月,珠海市金鼎菜市场菜贩阿全在网吧看到了三分钟影像展的海报,回到宿舍用手机,和工友一起捣鼓出这部三分钟电影。阿全在片子里圆了自己的演员梦,他饰演的黑帮老大痛殴不良少年,完成了一个救赎的过程。片子拍摄完毕,特地找到策展组,帮他完成输出和剪辑。镜头是晃的、画面是虚的、故事支离破碎,一放上大屏幕就出现各种罩点,根本无法看。但是,"在上百部作品中,最让我感动就是这《黑帮三部曲》。已经不需要赘言它的意义了,一个看起来离电影和导演非常遥远的人拿起手中的机器,记录下生活的点滴,或者编织一个臆想中的故事......阿全还真是还原了电影的本质,即记录生活的真实。"
 

他有他的憧憬:通过"三分钟影片"这样一种方式,"建筑这样一个电影院,让每个导演都能有观众,让每个观众都能成为导演......希望影像能进入千家万户,成为你生活的常态。继文字、照片之后的另一个记录、抒情、叙述的工具,影像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由点及面,形成类似SNS系统的大幅度传播。将虚拟转化为现实,将遥不可及变为触手可及。"(《站在公益的地平线》)他甚至"琢磨着,要将阿全的例子推而广之,搞成一场全民的健身运动。"(《三分钟全民健身运动》)

引述到这里,对于我这样的圈外人而言,蕉风君的"新生代电影人"的理论似乎很充足了。竖看网络文学发展的历史,盘点一下"博客"诞生以来文学创作趋向大众化的速度;想象一下网络上视频、播客发展的趋势,就不难想象"新生代电影人"的诞生有着多么深厚的科技和社会基础了。令人惊讶的是,这样一个牵涉到电影艺术更新换代的概念,竟然由UIC影视系一个大三的学生(蕉风君们策划《三分钟影像展》时还是大二的学生)提出,可见一个开放的、自由的、注重个创意的教育环境对于年轻人的成长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诚如UIC的驻校常务副校长、著名学者郭少棠先生在《为艺术和人生献上小花(代序一)》所说:"UIC为他们塑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创意却要他们自己挣扎,拿出勇气,不怕失败,坚持理想去努力实现。"

但行家们还有话说。珠海市影视艺术家协会主席傅明先生在为《3的N次方》所写的《风筝如何高飞(代序二)》点拨道:"无论影视的技术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无论有多少人掌握了影视工具,都不意味着一个影视的全民狂欢时代的到来......在技术帮助我们破除了影视工具的神秘感之后,大家在一个起跑线上,比拼的依然是工具背后的思想内涵和审美趣味。"蕉风君的导师、著名电影人吴慕清在《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代序三)》指出:"‘三分钟'是个量,还是个质,或者兼而有之?它的长度能容纳故事的叙述?它是专为小银幕媒介而存在?‘三分钟'美学对任何人、任何媒体都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值得探讨和研究。"

两篇序言所提出的问题都十分现实而且深刻,都说明在 "3的n次方"中,"n"还有不断演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祝贺《3的N次方》的出版。期望蕉风君有更多、更新的研究成果问世。

作者:李启宇

 

最后更新:2020-09-24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