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初,我刚到威斯康星大学东亚系,所有老师都跟我说,你们有一位叫王德威的学长。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王德威教授
9月3日下午,北师香港浸会大学(BNBU)校长陈致教授口中这位“榜样学者”——哈佛大学东亚系暨比较文学系Edward C. Henderson讲座教授、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王德威教授,亲临珠海,为北师港浸大学子带来了一场题为“文学南方与中国当代性”的精彩讲座。
什么是文学?
何为南方?
怎么定义中国当代性?
也许你从未仔细想过这些问题。但当你来到珠海及其连接的南方,可能会忍不住想象:这片热土将孕育怎样的未来?又埋藏着怎样的文化宝藏?而文学,或许正是一种回应。
不过,要理解“文学”,王德威教授指出,“或许我们首先要重新思考什么是‘文’。” 他指出,在甲骨文的形象里,文,由几条交错的痕迹组成。它是万物留下的纹理印记,承载着丰富的意义:可以是种气性——文质彬彬,抑或是一整套文化体系——文武双全,又或是种文明,“文是自然的轨迹,是审美的创造,是知识的生成,也是治道的显现。但文也是错综、伪饰、蕴藏的技艺。”
在此基础上推而广之,“文学就是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从一个地域到另一个地域,对‘文’的形式、思想和态度流变所铭记和被铭记的艺术。”王德威教授指出。

讲座现场
而南方,也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位置,更是一种方位和关系的支撑。它面朝大海,面向世界,充满着机遇和可能。“南方之南,潮汐起落,山海撞击,华夷夹杂、正统消散,扑面而来的是新世界、新发现、新风险。”王德威说,“我想这也是许多同学选择来像珠海这样的地方开启知识探索的动机,我们都从这里,面向着各种维度、关系之下的南方。”
而当南方成为一个汇聚历史动能的基地,一个开拓未来想象的新起点,文学南方不再是一个名词,应该是:“文,学南方!这是一个应许承诺之地。”王德威教授说道。

王德威教授(左)与陈致校长参观学校品牌展厅
活泼的“文”,开阔的“南方”,在当代相遇,会发生什么?在这场讲座中,令不少学子印象深刻的是最后一个关键词——“当代性”。什么是“当代性”?是“当下”,是“此刻”,还是“我们正经历的时代”?广义来说,当代史是仍处在人们生活记忆中的历史,按目前人类的寿命预期来算,通常距今约七八十年。
另一种关于“当代”的定义则跟政治历史进程相关——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文学进入了“当代”这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而王德威教授在讲座上探讨的第三种关于当代的内涵,叫“不合时宜”。所谓“不合时宜”,是一种既属于这个时代、又觉得与时代格格不入的感受。“它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立场,一种独有洞见的声音。”

学生与王德威教授热烈交流
他引用意大利哲学家阿甘本的理论指出,真正的当代人,是那些将目光牢牢锁定在自己时代的人,他们真的关心这个时代,关心大家周遭所发生的各种各样的现象,他们所感知的不是时代的光明,而是时代的“黑暗”,即一种情感上对时代不可知不可测的困惑。譬如一些当代作家们,他们有着洞见的能量,用文学充当着人类社会的发光手电筒。
文学,既是对时代的见证,也是一种先见,甚至是“后见之明”——它既记录时代,也发明时代。
在讲座最后的提问环节,一位大一新生坦言,讲座让她对文学心生向往,但同时她也对能否耐得住寂寞、坐稳“冷板凳”感到不确定,不知应如何坚定未来的学术道路。
王德威教授则表示,在刚进入大学的阶段,大家会面临很多选择与考验。在今天选择人文学科,走学术道路,的确不是轻松的事——但不必急于在这个时候就做出坚定的抉择。“我建议不如多读几本小说、多念一些诗,看看文字所构建的复杂世界,这个世界不止有所谓的现实主义和历史知识,也能激发想象,让我们看见现实之外还有别的可能。哪怕只是用想象力开了一扇窗,让你望向窗外,可也许某一天,你或许希望不只是看向窗外——你会想推开门,去找找自己未来的可能。”
学子在讲座上踊跃提问
来源 | 新闻公关处
文字 | 宋可嘉
图片 | 李伯涵